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在地理空间上涵盖三省一市,占地广,经济总量大。一直以来,长三角所具备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企业政策优惠等优势吸引着国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向区域内涌入。根据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是围绕上海,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以26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周边城乡,逐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分工尚不明确,产业集聚形成园区的定位类似,同质化严重;且各地区之间竞争较大,争夺资源、要素等现象客观存在。通过重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利用资源、解决矛盾的必然选择,长三角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耦合协调发展带来的整体价值将基于空间格局布局的优化而持续放大。道路是清晰的,关键是如何走好,更好更高效?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展开分析,探究所选取代表城乡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化机制和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梳理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总结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发生耦合协调的作用机制。首先对长三角地区间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定位,发现当前长三角区域缺乏统一行政力量、发展矛盾倒逼区域进行转型、城市间发展差距显著,归纳出了研究对象的两个子系统的动力因素和作用机制。其次,对1995-2018年间的27个中心城市进行实证分析,运用ESDA空间自相关中Global Moran’s I指数分别对区域内两大子系统整体的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再运用其局部空间自相关原理分析,生成Moran散点图和LISA图展现出某地理单元与周边地区构成的局部空间关联的显著性水平。最后,借助搜集到的数据构建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的指标评判体系,由ArcGIS软件绘图显示出研究时间段内研究区域的耦合协调变化情况。结论得出:长三角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空间载体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区域空间一体化协同发展已经大势所趋。从1995-2018年间,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之间的耦合关系在不断深化,在1995年地理单元多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演变成到2018年地理单元多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上海与苏州已经率先进入到了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区域空间内的产业集聚与城乡空间格局耦合关联度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上升态势;在地图上较直观地展现为“Z”字型扩展样式,近期将发展为“之”字型空间结构,区域已初步呈现出一核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