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的机制研究一直是骨代谢领域的热点、难点,其中“骨生成与骨内血管状态偶联”的理论是近年来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最新研究发现骨内存在一种特殊亚型血管(H型血管),分布于骨的特定部位,维持特定的代谢及分子微环境,使血管新生与骨生成相互偶联,维持血管周围骨祖细胞的生存。随着年龄增长,骨内H型血管减少,与其偶联骨祖细胞的数量也下降,而特定的药物又可部分逆转这种效应。那么,骨内H型血管在骨量下降相关疾病,尤其是Ⅰ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作用呢?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所以,从临床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非常有必要,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研究人的骨标本中是否存在H型血管,并进一步研究其及与年龄、骨密度的关系;构建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人骨标本中的发现;评估使用药物干预动物模型促进骨内H型血管新生以改善骨密度的可行性。方法1)收集临床髋部骨折患者的骨标本,按照年龄和骨密度分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证明是否存在H型血管,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年龄、骨密度的关系。2)使用不同周龄的小鼠(年轻、中年及老年),进一步验证骨内H型血管与年龄的关系;通过卵巢摘除术(Ovariectomy)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通过Micro-CT、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进一步验证H型血管与骨密度的关系。3)采用卵巢切除的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去铁胺(DFO)4周后,在不同时间点取材,观察DFO改善骨内H型血管与骨密度的情况。结果1)首次在人的骨标本中确认了H型血管的存在,且发现随患者年龄的增长骨内H型血管减少;在同一年龄段内,发现骨密度减低H型血管也减少,说明骨内H型血管的量与年龄和骨密度相关联。2)构建不同周龄小鼠模型,结果表明随小鼠周龄的增加,骨内H型血管逐渐减少;构建去卵巢小鼠模型,验证了骨内H型血管的减少与骨密度的下降协同发生。使用动物模型验证了人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趋势。3)构建去卵巢小鼠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点骨标本验证了H型血管的变化;不同剂量的DFO干预小鼠模型,结果表明腹腔注射高剂量的DFO可增加骨内的H型血管数量,同时改善了骨密度。结论1)首次在人的骨标本中证实H型血管的存在,与患者的年龄、与骨密度有关。2)通过不同周龄小鼠和去卵巢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骨内H型血管与周龄、骨密度的关系。3)一定剂量的DFO干预,可增强去卵巢小鼠骨内H型血管的形成,改善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