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之中国穆斯林载记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明末以来,以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陆续进入中华。较大的地域、种族与文化差异使之对中国充满好奇,故中国的中央体制、地方社会、族群风俗、地理山川等一切事物在他们眼里显得十分新鲜。加之传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社会与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于是,以其所闻所见撰成的文字资料,成为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著述中,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的穆斯林群体大量映入西方人的眼帘,并为此留有不少珍贵的纪录。本文以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为时代背景,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穆斯林为切入点,本着重新认知和借鉴西方“中国观”,通过搜集翻译整理梯尔桑、那夏礼、海恩波等来华西方人的著作,并结合已有的相关译著,对明清西方人笔下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中国穆斯林的社会特征与文化风俗、清末回民起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详细梳理,探究中国穆斯林于此时期的社会层面,并参考汉文载记进行梳理辨析,鉴别西方人记述中客观独到的见解,指出其存在的偏见和误读,努力还原这一时期中国穆斯林的社会原貌。
其他文献
国民参政会,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主持成立的全国最高咨询机构。它由国民党,共产党,中间党派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代表组成,其目的是团结全国力量,集思广益,以争取抗战
人权问题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内涵的范畴,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公正和幸福的共同追求与憧憬。人权的内容与形式
南美洲国家的人口密度远小于中国,加上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尚未开发,资源丰富,一些国家成为新兴的中国人移居地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和南美地区经贸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