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及其发展规划与土地制度的演进机制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抑或金融危机,世界各区域之间已展开创新竞争、正寻求低碳化经济模式和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我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旨在促进区域资源有效利用与产业发展,其区域规划、土地制度及其发展机制也处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之过程中。这种演进机制引起的系列变化体现在:一是需更好地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及其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在我国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特殊作用;二是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不仅需要提升完善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理念,而且要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前提下,重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和趋势。   是的,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由此开展了城市化研究。本报告研究围绕我国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以区域资源及其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联系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开展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划理论与方法实践,阐述我国区域规划、土地制度及其经济发展的机理和演进机制。因此,科学落实区域发展规划,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区域、产业及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资源有效利用与产业升级,在科学发展、资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实现新一轮制度系统的创新及其区域发展竞争,这也将成为区域发展规划及其演进机制的标志。   本研究报告在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源有效利用是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资源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产业升级的目标取向则是发展绿色经济、根本路径是走低碳化模式发展道路。开展本研究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对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转型发展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因此,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升级、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演进机制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报告研究重点与创新   1.深入剖析我国部分区域发展规划及其实践过程和建设成效:一是重点论述我国区域资源及其发展战略规划、产业梯度分工、联动发展机制和建设成效,深入剖析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二是阐述我国区域资源及其发展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的机理,分析我国部分区域的土地制度、产业政策、发展过程及其演进机制。   2.深度论证我国区域资源及其发展规划与土地制度的演进机制,说明其外部影响和内在联系:一是阐明包括区域规划、土地制度、产业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在区域协同发展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是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区域资源有效利用与产业发展对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3.分析探讨区域资源及其发展规划与土地制度演进机制的实现路径:一是对我国转型期区域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和改革方向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有关土地制度、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战略及政策选择提出思考与探索。二是研究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
其他文献
全球化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发展进人了一个活跃时期。世界、区域、地方的距离拉近,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内
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而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租金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领域中经济制度的实施绩效。为此,合同理论中的完全合同理论提出了解决信息租金问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的新形势决定了对农村建设研究的重要性。村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方面,是新时期、新阶段各级建设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论文选择村庄建设
植被因子是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也是评价水土保持成效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尺度上科学合理的结构性植被因子定义及其提取是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与生态环境
岩溶地貌在世界范围内发育较广泛,我国的岩溶地貌具有分布广、类型多等特点,以西南和华中地区分布最广。我国对岩溶地貌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近年通过地质学,地貌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