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1)”处于实施阶段的课改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的过程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品德与社会(生活)》承担着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收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政策纲领指导下,新课改后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课程标准融入了——回归生活、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并按学龄段把该课程分为了1-2年级《品德与生活》,3-6年级《品德与社会》。因此,这项研究结合课改后《品德与社会》贯彻课标思想的教学概况,结合国内外对《品德与社会》调查及现状,从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深层内涵出发,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参考,对昆明市六甲第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梳理出当前该课程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用研究者所学知识,提供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施的建议:第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第二,充实多样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第三,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四,挖掘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第五,灵活运用德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品德与社会》中贯彻落实好生活化,推进中共中央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求,能促进教学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灵活运用德育知识,提高德育实际效率。该策略是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实践”、“动态”的课堂要求和学习理念提出的。其意义在于,通过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改变教师占据完全主动性的传统局面,使学生自发性的对品德课程产生兴趣,从而高效高质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