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长期积累的大量治疗血液病的验案为基础,以现代最新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辨治血液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传承研究,使其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又能回归、指导临床。[方法]通过长期跟随周仲瑛教授临证抄方学习,对周仲瑛教授近6年来积累的所有血液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49例病案共280诊次的全部临床资料利用SQL-Server2005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着重挖掘、分析其中的症状、病机、处方之间的关联性或相关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共收集88例血液病病案,涉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白血病27例、过敏性紫癜9例、血小板增多症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粒细胞减少症1例,其中从瘀热辨治有49例,共计280诊次。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为37.96岁。症状及体征方面,出现频次最高为衄血,为201次,占72.78%,其次为脉细滑、口干、舌质暗红,各占49.29%、36.79%、34.64%;其余有头昏、晕、痛、大便溏烂、疲劳、乏力、面部潮红、苔薄黄、烘热、五心热、月经量少色黑、出汗、寐差、大便干、颈僵、肢麻、纳差、嗳气、心慌、腹痛、牙龈肿胀。病机方面,肝肾阴伤、络热血瘀出现次数最多,分别为194、164,占总体的69.29%、58.57%;其次为肝肾亏虚、营血伏热、血热阴伤,其频率均超过30%;其余有肝肾气阴两虚、营血伏毒、湿热毒瘀、血热风盛、热盛动血、湿热血溢、瘀毒内郁、热毒内蕴。药物方面,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赤芍、大生地、丹皮、水牛角)出现频次最多,频率均超过90%,其次紫草、玄参、鬼箭羽超过50%,旱莲草、白薇、地锦草、水蛭、泽兰、狗舌草均超过30%,紧随其后的有地肤子、肿节风、生槐花、炮山甲、漏芦等。[结论]通过研究发现,(1)络热血瘀证在血液病中具有广泛性,肝肾阴虚是瘀热病机形成的重要发病基础;(2)络热血瘀是血液病瘀热证型共同病理基础,其相关类证有络热血溢、热盛动血、血热阴伤、血热风胜、营血伏热、营血伏毒、毒瘀营血等;(3)血液病络热血瘀证主症有衄血、口干、烘热、五心热、面部潮红生火、舌苔黄、舌质暗红、脉细滑,次症有疲劳乏力、头昏、晕、痛、出汗、牙龈肿胀、耳鸣、皮肤瘙痒、月经量少色黑、尿黄、大便干等;(4)基本方为犀角地黄汤、白薇煎,常用药物有赤芍、大生地、丹皮、水牛角、紫草、玄参、鬼箭羽、旱莲草、白薇、地锦草、炙水蛭、泽兰、狗舌草、地肤子、肿节风、生槐花、炮山甲、漏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