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描写翻译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林语堂和白伦与江素惠所译的《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描写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文·佐哈尔和吉迪恩·图里。该理论试图客观描述所存在的翻译现象和全面探究隐藏在其背后的成因和规范。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文学看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并把翻译放到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考察。吉迪恩·图里发展了多元系统论,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他认为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行为中的选词,目的语社会中的很多因素或规范决定了最终的翻译文本。在他看来,翻译是目的语文化的产物,任何的描述和解释都需要适当的情景化。在此种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首先提供了关于《浮生六记》的背景信息,包括基本的故事内容和译者情况。接着从宏观结构的安排和文化词汇的处理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比较分析研究。在宏观结构上,白伦与江素惠的译本显得更为正式。例如,在前言中,他们认为《浮生六记》是一本有价值的社会文献,并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客观分析了悲剧发生的原因;在附录中,他们提供了关于清朝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林语堂的译本在前言和后记中更多表达了译者对原文中这对恩爱的夫妻—沈复和陈芸及他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喜爱之情。在文化词汇的处理上,本文主要从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和其它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一些文化词汇的处理上,他们运用了相同的翻译方法,但更多的情况下却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整体来讲,林语堂的译本是以目的语为出发点,而白伦与江素惠的译本则是以源语为出发点。就翻译策略而言,两译本都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整体而言,林语堂译本以归化为主,白伦和江素惠译本以异化为主。本文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两译本不同特点的原因:社会背景以及两种文化地位的对比,目的语读者,翻译目的,翻译理论或理念。对引起二者不同特点原因的探索揭示了翻译并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而是受到目的语社会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译者自身因素的限制。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两译本都堪称令人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