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使得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发表的《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质量是21世纪教育的三大全球性课题之一。“教育对不断变革世界的响应应当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我国通过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于2002年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到了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为2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满足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为此,我国于2003年开始启动并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鉴于本科教育的关键地位,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山西省高等教育以乘风破浪之势,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200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截止2005年的统计数字,山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概述。首先总结出目前关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三种典型的观点:质量下降说、质量上升和“多样化”说。它们分别代表了高等教育不同需求主体(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有:产业界、政府或高校、学者和学习者)的质量观。其中,质量下降说代表了产业界和学生的质量观;质量上升说代表了政府或高校的质量观;“多样化”说代表了学者的质量观。然后,着重概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论、适应论质量观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第二部分,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以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采用问卷和访谈法调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需求主体”——学生、对目前我省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看法。从大学生——这一高等教育重要“需求主体”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来看: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较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外语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亟待提高;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差强人意;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和环境另人担忧;高校的管理水平值得重视。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不能令学生满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等。第三部分,提高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根据前面对我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分析,我们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合理化建议,希望为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出谋划策。高校进行科学、合理和准确的定位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硬件设施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高校管理思想观念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