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论一直以来都是中西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论题。研究人是探究一切问题的原点和核心,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与人的问题息息相关,所有无法理清、令人困惑的问题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人性根源。正因为如此,人性论的研究也一直作为儒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起点,从先秦发端传承至今。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个思想家在构建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论题,是每一个时代发展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根源性问题,也是每一个社会转型关键点都不容忽视的建设性问题。一般而言,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就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此一句对人性的模糊表述,使得学界对孔子所言“性”之谓何莫衷一是,甚至产生了对孔子是否存在“人性论”的质疑。本文即是要通过对《论语》等文本的研究,探究孔子的人性论之所在,同时发掘孔子表达中隐含的人性观点,为揭示孔子人性论理出头绪。本文考察人性论中最具特征的一般概念,为廓清孔子人性论提供可能的方向。最后,我们力图将孔子人性论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浅交织的诸多道理梳理清楚。总体说来,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孔子论性。我们将从孔子对“性”的直接阐述和间接表达两个方面来把握孔子之性,说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不只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直接表达中,而是深藏于他日常的言语、行为和交往之中。这一部分旨在从文本角度论证,孔子不但有所谓“人性论”,更重要的,其人性论丰富而深刻。第二部分阐论孔子人性论的背景依据,分析孔子人性论思想产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孔子人性论产生所处的环境,探究孔子人性论产生的依据。另一方面,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单重大的甚至是细碎的方面都同“天”紧密联结在一起。正如孟子有言“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天”是作为孔子人性论根源的内在依据。第三部分旨在发掘孔子人性论的特征内涵,通过对“仁”、“礼”、“直”等孔子所阐述人性中的主要特征与孔子人性思想关系的明确凸显,发掘孔子人性论的现实落点。这进一步是说,从孔子多次说明、肯定推崇的概念中去体会孔子的人性论,从孔子表达的不同意义层面中去判断孔子的人性论,从孔子偏重讨论的社会事实中去认识孔子的人性论。第四部分讨论孔子人性论的维度。对《论语》中“善”的用法进行归类和整理,从其表达的不同意义中入手,理顺孔子时期对“善”的理解。发现孔子的人性理想,他对人性的规定和各种路径判断选择的前提就是人要拥有一种对善的向往和信仰。第五部分揭示孔子人性论的现代意义。无论如何,高深的概念和玄妙的道理最终都要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部分通过研究孔子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发展的影响,把握人性论思想发展中的内在逻辑,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孔子人性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最终落实到向善而生的指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