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镜像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社论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分析是发轫于语言学,经过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而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发展到当今的一个主要分支,可以被借鉴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介批评。概括说来,批评话语分析就是运用语言学一些语义、语用、语法的分析方法,结合宏观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分析话语中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话语如何构建这样的意识形态,它的目的是将文本“去自然化”。 本文希望借鉴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呈现的中国镜像进行分析,探究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又是如何将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入文本的。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所有社论作为样本,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本文力图探究它是如何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的呈现来构建中国的形象,而这个中国形象又是什么。并且通过尝试个案分析,本文希望能对批评话语分析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本文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话语分析及批评话语分析做了简单的理论梳理,并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费尔克拉夫和梵·迪克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将两个人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到个案研究中。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样本进行文本层面、文本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这由微观到宏观的三层分析,探究《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构建起这个形象的,其背后支撑的意识形态又是怎样的。
其他文献
公益广告自从诞生起就有很多的定义,本文选取长期研究公益广告并成就颇丰的潘泽宏教授所下的定义,并在发展与辨证的思维下,用自己的思考补充完善了这个概念,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不断走出国门,建立风险规避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将知识产权贯穿于企业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
突发事件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发事件的波及面更广,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更大。对突发事件及其进展的高度关注,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迫切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