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3O4异相芬顿催化剂制备及其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很多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染料、抗生素等,由于它们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在水体中易积累、迁移,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去除。Fenton试剂(Fe2++H2O2)利用羟基自由基(·OH)降解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但是Fenton方法存在p H适用范围窄、Fe(II)再生难、铁泥二次污染及H2O2利用率低等缺点。异相Fenton技术,与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相比,具有p H应用范围广和催化剂可再生等优势。Fe3O4是常见的异相Fenton催化剂,理化性质优越、易于合成及功能化,并且可以通过磁性分离进行回收再利用,可用于活化H2O2处理污水,但Fe3O4存在催化效率低且易失活等问题。通过功能基团的合成和修饰来提高磁性纳米Fe3O4的催化活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商用Fe3O4异相芬顿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利用外加多酚物质促进体系的催化降解效果,并进一步制备了多酚类Fe3O4复合材料用于异相Fenton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本文还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含有富羧酸碳的Fe3O4(CRC/Fe3O4)催化剂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商用Fe3O4作为催化剂构建异相Fenton体系,通过外加邻苯二酚(Catechol,CC)和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促进Fe3O4异相Fenton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多酚类物质在氧化降解过程中会有酚-醌结构转化,可加速Fe3+到Fe2+的循环。本章节通过对比添加多酚类物质前后体系对苯酚(Phenol)的降解能力,分析了多酚-Fe3O4-H2O2体系中Fe3O4投加量、初始p H、H2O2用量、多酚投加量对苯酚降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Fe3O4投加量为1.00 g L-1、苯酚1 m M、H2O23 m M、初始p H 3,纯商业Fe3O4对苯酚无降解作用,分别加入0.05 m M的CC和TP,苯酚的降解去除率分别增至53%和31%。在有CC和TP的存在条件下,Fe3O4异相Fenton体系可以降解苯酚,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苯酚在降解过程中生成了邻苯二酚,小分子酸等中间产物。(2)CC和TP对Fe3O4异相Fenton体系具有促进作用,本章节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C和TP修饰的Fe3O4磁性纳米复合材料(CC/Fe3O4和TP/Fe3O4)。以苯酚、苯甲酸、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C/Fe3O4和TP/Fe3O4的催化性能,并研究了初始p H、催化剂投加量、H2O2浓度、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催化剂投加量为1.00 g L-1、苯酚1 m M、H2O23 m M、初始p H 3,CC/Fe3O4和TP/Fe3O4对苯酚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9%和95%,进行10次循环试验后,催化性能分别保持80%和70%,这两种催化剂均拥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重复利用性。同时,在CC/Fe3O4为1.00 g L-1、目标污染物10 mg L-1、H2O240 m M、初始p H 7条件下,对苯酚、苯甲酸、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亚甲基蓝进行了降解,发现CC/Fe3O4对污染物吸附较高时(四环素、亚甲基蓝吸附40%以上),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去除率较高,对污染物吸附较低时(苯酚、苯甲酸、磺胺二甲嘧啶吸附低于10%),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去除率低。以TP/Fe3O4作为催化剂也有相同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CC/Fe3O4和TP/Fe3O4在酸性条件下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主要由于铁离子的溶出而发生的均相反应,在中性条件下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主要是由于针对性吸附有机物,使污染物在材料表面富集,利于·OH进攻,吸附作用促进了异相Fenton降解效果。(3)以FeCl3·6H2O为铁源,葡萄糖酸钠为羧酸官能团来源和碳源,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含有富羧酸碳的Fe3O4(CRC/Fe3O4),考察了制备参数对CRC/Fe3O4生成的影响。以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初始p H、催化剂投加量、H2O2浓度和MB初始浓度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C/Fe3O4为1.00 g L-1、MB 10 mg L-1、H2O210 m M、初始p H 3-7时,经过180min反应后,MB可以有效去除,说明催化剂CRC/Fe3O4有较宽的p H适用范围。通过稳定性和重复使用实验,CRC/Fe3O4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后,仍保持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在体系CRC/Fe3O4为1.00 g L-1、目标污染物10 mg L-1、H2O240 m M、初始p H 7,对苯酚、苯甲酸、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亚甲基蓝进行了降解,发现CRC/Fe3O4对吸附较高的污染物,如四环素、亚甲基蓝,降解去除率高,对苯酚、苯甲酸、磺胺二甲嘧啶吸附较低的污染物,降解去除率低。实验结果表明CRC/Fe3O4在中性条件下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归因于针对性地吸附有机物,使污染物在材料表面富集,利于·OH进攻,吸附作用促进了异相Fenton降解效果。
其他文献
矿井自燃火灾防治的关键在于火源位置的精确探测,同位素测氡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适合深部火区探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发火严重区域的探测,但如何在地表通过获得准确的氡浓度异常信息来精准探测复杂状况下煤自燃火区是测氡技术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目前地表氡异常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α杯法,该法易受季节、气象、日照、风力、仪器震动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现场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准确分析。受煤自燃影
工程岩体是结构面和岩块的空间排列组合体。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不只取决于岩石性质,更主要受结构面的影响。而所有类型的结构面中,节理在工程岩体中存在的概率相对来说要高得多。目前地下工程一般建在完整岩体或断续节理岩体中,断续节理的存在使围岩的稳定性、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更加复杂,围岩的破坏往往是由于裂纹在节理间扩展贯通导致的。因此研究断续节理围岩的变形破坏对于地下工程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基于
白光LED具有高效节能、无汞污染等优点,已经在生活照明、液晶显示、汽车照明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其中稀土发光材料是白光LED的关键成分之一。然而,对于许多应用型稀土发光材料,其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比较复杂(例如,出现多格位占据、电荷补偿、无序占据等),与发光性质之间关系有待厘清。采用传统实验手段难以获得发光性质与配位环境之间关联的清晰认识;采用经验理论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存在局限性。本论文以一些典型或具有
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轻质耐高温的结构材料来替代Ni基高温合金,在此背景下,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服役温度高、结构稳定性好和抗氧化等优点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可作为优选材料以实现结构减重、高承温的目标。但由于其具有本征脆性,室温下塑韧性差,薄壁结构板材的制备较为困难,且在高温下单一相强度较低,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塑性层来提高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及塑韧性,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结
医用钛合金如Ti-6Al-4V(TC4)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常作为人体植入体的首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硬组织替代和修复。然而,钛合金长期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会释放有毒金属Al3+和V-离子进入周围组织,且本身的生物活性不佳限制了其应用。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和动物骨骼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组成成分,具有与天然骨骼相似的化学性、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但其强度低、韧性差、脆性
煤化工企业产生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产量日益增加,常规的生物化学处理工艺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出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因其具有强氧化性、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被认为是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单一价态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电子转移效率低,羟基自由基产量小。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具有多种价态的金属离子,能提高电子转移效率,改善催化活性,提高羟基自由基产量。因此,本论文选用价态多
近年来,由于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制备工艺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对以Y2O2S为基质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是材料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S的熔点和沸点与Y2O3的差别很大,取得高质量Y2O2S非常困难。我们改进了固相反应工艺,在不添加任何助溶剂,不用石墨坩埚的情况下,直接使Y2O3和S高温汽固相反应而得到高质量的Y2O2S,避免了污染,简化了
随着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由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许多河流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安全标准,尤其是六价铬Cr(Ⅵ)污染严重超标。光催化技术被视为有效去除废水中Cr(Ⅵ)的有效手段,其反应环境条件温和,能耗低,可直接通过太阳光将具有毒性大的Cr(Ⅵ)还原成具有毒性小且容易沉淀的Cr(Ⅲ),具有高效、清洁,绿色等特点。作为一种常见
我国油菜的氮肥施用量大,但氮肥利用率仅30%左右,且氮肥施用量越高,氮素利用率越低。硝态氮(NO3--N)是油菜的主要氮源,其吸收、体内运输和代谢都对油菜的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油菜氮高效品种xiangyou15(H)、氮低效品种814(L)以及相关的拟南芥遗传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砂培和水培试验,利用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探究了正常和低氮处理下油菜NO3--N吸收、体内运输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工业以及家庭用水中排入水体中的含氮污染物在不断增加,水处理工艺末端出水常面临着硝酸盐氮(NO3--N)和总氮(TN)超标问题。与其他硝酸盐氮(NO3--N)处理技术相比,电化学脱氮技术具有无需外加试剂、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特点。但电化学脱氮技术也存在电极使用寿命短、去除效率低和能耗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因此,开发高效脱氮、性能稳定、经济效益高的电极材料用于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