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二语习得考察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构式语法和道歉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其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建议。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由道歉词语和道歉策略组成,因此,本文共有七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汉语道歉词语的基本属性及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对汉语道歉策略的基本属性及输出特点进行考察、对教材中包含的道歉词语和道歉策略的编排情况进行考察并提出教学建议。第一章说明了选题意义和背景、研究的可行性,并对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道歉言语行为理论的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目前,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习得领域属于学界的热点之一,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和道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汉语道歉言语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通过配价语法理论,对道歉词语构式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梳理,包括含义和配位方式。道歉词语从词性上可以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和形容词性,在含义上,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道歉词语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表示歉意、表示赔罪、表示内心活动、表示请求谅解。在配位方式上有框式结构和非框式结构,包括完整形式和省略形式。第三章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学习者道歉词语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探究了学习者习得道歉词语的内在机制。学习者的输出主要包括偏误输出和正确输出,偏误输出有选择错误、配位成分错序、配位成分残缺、配位成分误用四种。正确输出指的是学习者对于道歉词语的配位方式,包括成分的出现位置、用法、选择都十分了解。从输出中我们探究到支配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内在习得机制是一种“配位意识”,“配位意识”的掌握是分层次、分阶段的。第四章考察了汉语常见道歉策略的分类和层级。从语用视角看,汉语道歉策略可以横向分成六类,即直接或显性道歉策略、承担责任策略、表示关心或询问对方态度状态策略、保证克制策略、解释说明策略、提出或进行补偿、补救策略。从认知视角看,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具有原型范畴,从直接言语行为到间接言语行为语力逐渐减弱,由此可将六种道歉策略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直接言语行为组成,第二层级由直接+间接言语行为组成。第五章考察了学习者输出语料中所使用的道歉策略的特点,结果显示社会距离、社会权力和性别对于学习者道歉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道歉方相对于受害方的社会距离越远,学习者所使用的道歉策略和种类越少,第一层级道歉策略占比越大。道歉方相对于受害方的社会权力越弱,学习者所使用的道歉策略和种类越多,第一层级道歉策略占比越大。在相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力下,女性学习者输出语料中出现的道歉策略要多于男性学习者。第六章对《发展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HSK标准课程》、《汉语教程》、《博雅汉语》、《桥梁实用汉语》、《汉语听力教程》、《汉语口语教程》八类教材中道歉词语和道歉策略的编排情况进行了考察。总的来说,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基本能够满足学习者习得道歉言语行为的需求,但是在出现数量、种类、复现率、配位方式、解释说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编排和教学建议。第七章梳理总结了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我们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大部分的教材仍然以“词本位”为基础理论,课后的生词翻译基本上是对译,不考虑构词因素,也不对语素和构词法进行讲解,不利于高效扩展学生词汇量,同样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这种照搬了西方语言学理论而忽视了现代汉语词语自身特点的教学理论是不利于对外汉
语法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应用的规律,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越来越被学生所需。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语言建构与应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被确立了下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初中生的语法学习,不仅应该掌握语法规律、语法概念,更应该具备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由于“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快、更灵活、更高效.活泼简捷的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公众的价值取向及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焦点。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这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大多数对网络流行语比较感兴趣。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力,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出发研究网络流行语并将其与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相结合,研究网络流行语辅助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重建西方哲学“思有同一”的洞见,从而拯救启蒙(Aufkl?rung)的理想。近代哲学以启蒙式的主观理性为基点,将人的理性看作追求知识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主观与客观、心灵与世界、内在与超越等等的二元对立。康德则通过设定两个世界的方式试图克服这种对立。而康德重建“思有同一”的做法首先就体现在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但是康德在这一部分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使用频率很高,也非常容易出错的一类。无论是日常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当人们想要表达或描写客观事物的情态、数量或性质时,都可以用程度副词来进行相应量级的阐述。留学生想要学会并掌握地道的汉语,提升汉语交际能力,必然会用到程度副词,那么他们自然需要全面而细致地掌握程度副词的意义及用法,使其汉语表达锦上添花。然而,由于程度副词自身的复杂性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留学生在学
欧阳修是北宋散文的领军人物,他开创了用于平时自然、内容务实、形式多样的散文新风。他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初中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借助欧阳修散文中的”忧国忧民”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卖油翁》屡屡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性、思想性、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
由于农村基础资源的不足以及长期受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参与度较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初中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大部分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农村初中教师难以开展活动,学生也难以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以赣州市南康区农村初中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南康区农村初中八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
判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的实用文体,长期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判文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于唐朝得到繁荣发展,在唐代科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衍生出了较强的文学性。本论文以发掘唐代判文文学性为宗旨,从文体学、文学、法学等角度对唐代判文的文体源流、体制特点、文学性成因及其文学特质进行探讨。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判文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以
中国和韩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汉语辅音和韩语辅音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辅音时既有优势又有困难。韩国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因此对于韩国学生来说,在心理上会对汉语少一些陌生感,对他们的汉语学习也更有利。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结构要素之一。学习一门语言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语音,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如果语音没有学好,那就会影响到
谜题电影作为对经典叙事的创新和颠覆,是叙事复杂现代化表现出来的电影形式结构的现代化。当代中国谜题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现代性的表现,在电影创作者的努力下,这种西方“舶来品”的创作方式被借鉴到中国的社会语境中,经过“本土化”的处理已经逐渐扎根,表现出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类型化趋势。当代中国谜题电影在叙事上发挥功能的同时,贴近多个阶层的生存样态,不论是底层的弱势群体,妄想一夜致富的犯罪分子,还是丧失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