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其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开展群落结构研究,既可为森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也可为城市“近自然群落”绿地建设提供参考。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近自然群落”景观优美,维护成本低,在缓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生态安全和宜居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鼎湖山、大岭山、白云山南亚热带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结合“近自然群落”理念和配置原则,探讨“近自然群落”物种选择和空间配置,为区域城市“近自然群落”的营造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系统地研究了3个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以乔、灌、草基本复层结构和一定数量的藤本植物、附生草本、蕨类等层间植物组成。群落林冠整齐,高大浓密、四季常绿,群落中中型叶、全缘叶所占比例最大,并以暗绿色革质叶植物为优势种,以核果、浆果、蒴果植物占优势。这些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398种,属于92科200属,重要值累积大于80%的植物共166种,重要值大于5%的物种共58种。这些植物中观花、观果、观叶和其它(观根、茎及树型姿态)植物分别有68、56、41和34种。2.分析了3个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乔灌草比例、高度分层、胸径分级、多样性以及稳定性。3个群落的乔木和灌木植物种数比在0.48-0.95之间,株数比在0.15:1-0.30:1之间;乔木植物与藤本植物种类之比不低于1.05:1,株数之比不低于0.91:1;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种类之比不低于2.17:1。群落乔木层大致可分为三个亚层,乔木层以第三亚层为优势亚层,以胸径级小于7cm的个体占优势。群落总体的物种丰富度(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而群落总体Pielou均匀度指数(Js)表现为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鼎湖山云南银柴—香楠群落、大岭山华润楠—慧竹群落、白云山荷木—九节群落3个地带性植物群落均不够稳定。3.总结了南亚热带“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原则,并提出潜在物种名录。南亚热带区域营建“近自然群落”时,要以模拟自然形成林冠整齐,四季常绿,高大浓密,有一定雨林特征的近自然景观效果为目标。整理出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南亚热带近自然植物群落潜在物种名录,包括92科,209属,347种。确定了不同土壤、水分、光照条件下,城市“近自然群落”构建的基调树种,通过模拟季风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形成“近自然群落”空间配置基本模式结构。据此提出了9种“近自然群落”模式,并指出了其适用的环境和可能达到的功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