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微气候研究——以蜀南竹海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户外的旅游活动也日益增多。在全球气候变化明显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的能耗问题也日趋严重,需要得到一定的重视。研究景区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微气候有利于减少能耗,提高人的舒适度,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并且能够拓宽节能建筑设计的思路,最终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不同景观特色、不同地理位置所对应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点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限定于四川丘陵地区的旅游景区。  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微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的文献,从微气候分析、微气候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工作重点及研究成果:  一、选取出四川丘陵地带的四个典型地区(宜宾、乐山、泸州和绵阳),根据其典型年的气象数据,对四个地区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四个方面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出折线图,并对整个四川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二、对国内外微气候评价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典型微气候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根据四川丘陵地区的气候特征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微气候评价模型。本文选定简化后的WBGT指标评价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夏季室外微气候,TS-Givino指标法评价冬季室外微气候。  三、以典型的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蜀南竹海为例,运用实验仪器从夏、冬两季对景区的微气候进行客观实测,主要实测的环境参数有:太阳辐射、风速、温度、湿度,分别对夏冬两季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夏冬两季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主观的微气候舒适度问卷调查并评价,并对主客观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四、分析微气候舒适度与景区内建筑要素(建筑体形、建筑朝向、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及绿植、水体等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基于微气候理论研究、实测情况以及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本文从建筑选址、建筑本体设计、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并提出优化策略。  对于旅游舒适度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是在大尺度范围对气候和环境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以小尺度的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微气候进行分析和评价,但针对丘陵地区的较少。本文根据对四川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的分析,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微气候评价模型,并通过夏冬两季的实测和问卷调查,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微气候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优化建筑要素、营造良好微气候的策略。
其他文献
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是现象学摒弃了单纯从几何构成与功能主义来衡量建筑,以生活世界作为最本质的空间模式.现象学作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居者有其屋的居住条件。在解决居住面积问题之后,对居住质量的要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西部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未来,人们认为资源应集约式开发利用,并且应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缓和资源开发与生
本文是基于数字化理念与方法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选取遇真宫虚拟复原研究为例来说明,通过文献阅读、实验研究、现场调研、绘制图表等方式,探讨数字化研究在建筑遗产保护和开
传统庭院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代中国,出于对文化全球趋同的抗拒和地域性、民族性的追求,庭院空间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然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都。而今,在技术和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化、急速的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对地域文化强烈的冲击下,西安的城市特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地生长壮大、更新代谢,留下了连续的烙迹。而城市肌理就是该过程外在物化表象。城市历史的延续首先体现在肌理的连续性上;换而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为研究对象,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在城乡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乡一体化思想渊源,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
目前的军官公寓式住宅的设计是以家庭内军官的职级来确定套型的面积规模和空间构成的,而不是针对某种军官家庭类型及家庭生活循环周期的相关内容研究军官的住宅,缺乏对居住住户
经过轰轰烈烈的新校区建设热潮之后,高校校园的建设面临着文化景观的建设问题。如何使旧校区的景观文脉在新校区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是新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问题。对新校区而言,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