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介于普通债券与普通股票之间的混合型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具有在将来某一时间段内按照一定的转股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权利。我国的可转换债券自1992年开始出现,直到2002年以后才逐渐被一些上市公司认可,将其作为一种常用的再融资工具。与国际上成熟的可转债市场相比,我国的可转债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行数量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可转债市场对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繁荣将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处于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的中国证券市场迎来新一轮再融资的热潮,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一经推出便倍受关注。本文从结构设计、投融资优势及风险等方面对这一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股价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样本选择为2001年4月至2007年9月期间董事会首次公告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在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在公告日及其前后两日内有过其它重大事件公告的样本后,保留了样本69个,其中包括发行分离式转债的样本11个。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公告期间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的发行对公司股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全部样本(0,1)两日的股价反应为-1.75%,(-15,15)期间的股价反应为-1.96%。市场对可转债发行首次公告的消极反应持续时间较长,且公告前基本没有消息提前泄漏的迹象。对股价效应影响因素的截面回归结果显示,事件期股价的异常反应与公司规模和发行相对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公司负债比率和每股净资产显著负相关。最后分别从发行者和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