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超乳不缝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技术。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以及构型是影响术后角膜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新型白内障手术中,巩膜电凝作为一项常规步骤,具有止血,使局部巩膜组织产生粘连,加强切口密闭性,预防术后切口渗漏等作用。本研究临床部分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巩膜电凝或者不电凝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术后3个月内巩膜电凝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及其规律。此外,通过动物实验,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表达成纤维细胞(Fb)增殖活性,分析电凝以及不电凝组于术后30天内不同时期伤口愈合的情况,观察巩膜电凝对于伤口愈合的病理改变过程。 本研究结果如下: 1.用直接相减法以及Jaffe矢量分析法分析白内障手术后各个时期巩膜电凝组与非电凝组散光,两组间没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差别(P>0.05)。但两组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手术源性散光逐渐减少,且巩膜电凝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小于非电凝组。 2.在散光轴向方面分析两组间的变化,术前巩膜电凝组与非电凝组角膜散光以逆规性为主,占全部病例的54.55%,术后一天顺规性散光比例增加,以后逆规性散光呈增长趋势,其比例数超过术前。术后散光轴向构成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 3.巩膜电凝组于手术后各个时期与非电凝组相比,100个成纤维细胞核内的平均棕黑色颗粒数目,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核仁占细胞核的面积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7天巩膜电凝组成纤维细胞核的平均光密度高于非电凝组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 p仍.05人其余各个时期各组间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别O川.05) 总之,在新型白内障手术中,巩膜电凝作为一项常规步骤, 具有止血,使局部巩膜组织产生粘连,切口密闭性加强,促进伤 口的愈合,预防术后切口渗漏,激活成纤维细胞,使手术切口早 日愈合。通过巩膜组织的收缩所产生的循规性散光抵消了由于不 缝合所引起的角膜逆规性散光。而且在我们的研究中,并没有发 现由于巩膜电凝所引起的不良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