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必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支持,只有充足的财政投入才能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与支出结构和普通高中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制约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OECD各国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国上海市和北京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及受教育水平,普通高中教育均位于全国前列且与OECD国家差距不断缩小,故选取京沪与OECD国家展开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支出规模与结构研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近发布的各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从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与支出结构两个维度,对京沪和OECD国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在分析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总量和受教育程度的基础上,研究OECD国家的教育财政制度,其次叙述上海市和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投入规模与支出结构比较分析。投入规模的比较分析,包含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个维度。其中绝对规模主要通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普通高中生均经费两个指标展开;相对规模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例、财政总投入和教育财政总投入的比例三个指标展开。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从教育经费支出的角度将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人员薪酬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首先根据总体支出比例分析中国、京沪及OECD国家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聚类分析比较京沪、中国和OECD国家各项教育支出情况,以了解每项支出生均与OECD国家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和上海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与OECD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上海市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不及北京市与OECD国家,北京市与OECD国家接近,并逐渐超出部分OECD国家。经费配置结构上,公用经费支出比例过高,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低。因此,在新高考和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应强调政府对普通高中的财政责任,努力提高政府投入比例;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结构,保障人员经费支出水平,增加基础建设经费支出,制定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并提高资源配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