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AP)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易感性,和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不少出院患者仍存在肺、心等脏器受损的表现,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就存在心理问题和表现一些精神症状,生存质量不高。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尤其是对患者健康状况(包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远期影响尚了解不清。本研究项目通过追踪调查中医药干预对我院非典型肺炎(IAP/SARS)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的躯体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等相关指标变化,探讨中医药治疗对SARS患者出院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对其脏器损害康复的作用,及探讨中医药治疗在患者出院后中医症候、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为研究和制定该人群的康复治疗措施奠定初步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观察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非典型肺炎恢复期门诊出院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共收集合格病例共74例。采取访谈、量表调查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4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不足型、肺脾气虚型、心脾两虚型和气虚血瘀型,分别采取益气养阴、健脾益肺补益心脾和益气活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的第一个星期进行调查记录。对所有病例按照统一格式填写病例观察表:包括:非典型肺炎患者恢复期随访研究调查表,中医临床资料表,SF-36量表。
随访资料采用计算机录入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分析均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上实现。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比、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描述性分析。对不同时期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并对生存质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检验水准a=0.05),计算总分、各维度总分。
结果:1.治疗后第一、二、三次随访74例病例咳嗽、气短、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气短、胸闷、心悸有显著性差异(P<0.05),咳嗽、胸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并不理想,八个维度中除躯体功能和机体疼痛二维度得分在六十分以上,其余六个维度的得分均在六十分以下,八十分以上的只有躯体功能这一个维度。得分最高是躯体功能,均分为84.45分,得分最低的是情感角色,均分为35.59分,治疗后第一、二、三次随访生存质量状况表明: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时时有较大提高,除躯体角色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在六十分以上,情感角色由35.59分升至74.32分(第四次随访),社会功能得分由48.82分升至84.08分(第四次随访),心理健康得分由58.92分升至74.16分(第四次随访),得分在八十分以上的有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机体疼痛三个维度。除躯体角色维度提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7个维度的生存质量总分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典型肺炎恢复期患者出院后经过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医证候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理功能不断恢复,心理、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生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对SARS出院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作用,为探讨和制定该人群的康复治疗措施奠定初步基础,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