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第一所民族学院以来,民族院校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系统化、合理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共13所民族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十余万人,累计输送了50多万名高素质人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和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族心理素质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纯朴善良的爱国心,利用所谓的民族、宗教问题实施“西化、分化”。切实加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教育、防范和抵御分裂势力的反动图谋、构筑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牢固思想防线势在必行。当前,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民族院校大学生族群多样、文化多元、民族心理各异,受民族、家庭和宗教习俗影响,普遍存在民族情感浓厚、思维相对单纯和民族心理封闭等特点。所以,民族院校要以“三育人”为中心,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本文共分为导论和七章,主要通过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及延伸,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规律与特点,分析成因,并就发展态势作一理论思考。笔者认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要以“三重认同”教育为核心,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为切入点,以民主观、人权观、政党观、宗教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长点,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和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十观”教育,打造有实效、起作用、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首先对“三重认同”,即“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内涵通过近似概念比较与分析予以界定。同时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基础工程”,是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于一体的综合体系,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笔者以中央民族大学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借鉴相关民族院校的数据,对当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度高、价值取向积极,政治参与增强,民族心理健康发展。但由于生长环境、家庭因素、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影响,其“三重认同”意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呈多元、片面、现实和善变的特点。政治认同意识形态中政党认同与价值认同基本相符并互为借鉴,人权认同与民主认同意识中主体参与性增强,其程度受政治参与的被动性因素影响较大。他们对国家的概念有较客观的认识,祖国情感、国家尊严、民族自强思想依然浓厚,但对世界公民身份尚存好奇和怀疑。在广泛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前提下,民族认同意识仍然强烈,影响着对他民族或他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宗教认同亦有被动性、非自觉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宗教民族性和民族宗教性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对宗教知识和政策的理解深度。所以,民族院校要正视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切实开展科学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社会实践、队伍培训、校园文化、民族政策、心理咨询等形式,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正是在“三重认同”教育过程中,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故“三重认同”是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主线,贯穿于民族高等教育始终,并指导和引领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加强“三重认同”教育,对发挥民族院校在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领域的基础保障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自信、扩大政治参与、树立民族自尊等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同时对宣传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国际交流和培养世界公民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高等院校必将发展壮大,更富创新性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更富发展前景的建设者将从这里产生,我们有信心,世界亦有信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