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阐述16—17世纪基督教美术对澳门的传入所引发的中西方美术的交流现象。将澳门的美术发展置于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全球史观的语境之中,注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图像本身所呈现的“主题事件与意义”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进行反向推导,同时对表现风格、图式语言等进行形式分析,追述其风格源头及演化过程,利用“图像证史”论述在澳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现象。本论文共分六章,以时间为叙述脉络展开研究。第一章题为“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的澳门,介绍澳门从十六世纪开始成为“西画东渐”第一站的原因:第二章对基督教的起源和图像传教的演变分四部分进行纵线条的梳理;第三章对基督教美术的符号及象征性的普遍性和异化展开横向的比较;第四章至第六章则对澳门早期基督教美术作品采用个案和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第四章结合在澳门的西方美术教育谈澳门的基督教美术创作,并以《圣米迦勒》、《日本殉道者》、圣母雪地殿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在绘画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和融合。第五章以澳门圣保禄教堂前壁立面为例,继续探讨基督教的符号与象征性图像语言在澳门的具体表现。第六章着重分析《利玛窦像》,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形式分析,服饰和风俗礼仪研究,探讨利玛窦的“文化适应”传教理念和他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综上所述本论文得出:澳门早期美术是以基督教美术为主要创作题材和形式,在西方基督教美术的象征性风格基础上,融合了中国文化和绘画特点的独特艺术作品。它不仅仅受到西方基督教美术的影响,也受到来自亚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澳门早期美术通过对基督教美术作品的吸收和创作,在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