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通过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来大规模补充耕地数量并不现实。因此,亟需在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上寻求新的突破,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农田的基础地力进行改良,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农田生态防护进行加强,对后期管护进行深化的综合性土地整治活动。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助于实现农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三化”联动,农机作业能力、农田灌排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对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然后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耕地的新增耕地潜力、耕地综合质量、农田建设难度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时空布局进行了决策。研究结果表明:(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建立在多目标框架下对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过程。基于新增耕地潜力、耕地综合质量、农田建设难度的综合评价,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农田建设的基础进行了分析,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兼顾了效益与效率的统一,能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2)在大多数土地整理的前期评价研究中,多选择乡镇或者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获取数据较易,实际操作简单,是一种中观层次上的评价过程;本文选取耕地田块为评价单元,在多个数据库的支撑下实现了3个评价体系20多个评价指标的微观计算,使数据更加精细、详实、可靠,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基础。(3)研究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可划分为近、中、远三个建设时期,近期建设区域多分布于中部、东部平原区以及南部一级阶地区,是优先建设区;中期建设区域多分布于东部山前台地区、中北部平原区以及西南漫滩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远期建设区域多分布于东北部、西北和西南地区,需进行长期建设。(4)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可划分为三种:基础设施完善型模式区,应以机械化大农业发展模式为导向,大力完善水利、道路基础设施;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模式区,以田块归并、土地集中连片与采用工程技术进行土壤重构为主;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模式区,多分布于东北、西部地区以及中部破碎地带,以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岸坡防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