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关注到每一个人;而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我们提升教育水平在重视精英的同时又面向绝大多数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根据著名的木桶原理,决定一桶水的高度在于最短木板的高度,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循学习规律,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进一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目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学困生”潜力,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比较国内外“学困生”教育理论、发展状况、实施方式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学困生”的界定、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析和思考,从转变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观念、转变“学困生”的学校教育方式、转变“学困生”的德育训练模式、转变“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变“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定势、探究和“学困生”成功交流的方式方法、研究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因素,研究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途径等方面研究针对各种类型的“学困生”的教育策略,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办法,以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效果。希望通过本文引起大家对“学困生”教育实施的关注与重视,在系统学习“学困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学困生”教育的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利用有效的方法教育转变“学困生’,让“学困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建立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使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都能得到稳步快速的发展,力争达到让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目标,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