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析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在本院神经外科因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侧裂组(n=33),手术方式为经外侧裂入路完成血肿清除;颞叶组(n=31),经颞叶皮层入路完成血肿清除。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术前颅内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小时和7天脑组织水肿程度,针对优势半球脑出血患者应用中国康复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评价术后 3个月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用“BI指数法”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判定预后。统计分析均在 SPSS(SPSS,22.0,IBM)上进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来描述,采用χ2检验。将经单因素组间比较得出的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指标在控制了无关变量后纳入多因素分析,得出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及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以及部分术后并发症(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颞叶组相比,单因素组间比较侧裂组患者在术后脑梗发生率(0%vs 16.13%,P<0.05),术后癫痫发生率(0%vs 12.90%,P<0.05);术后72h脑水肿体积(33.91±5.63mlvs40.42±6.57ml,P<0.001),术后 7d 脑水肿体积(17.36±5.63ml vs 28.03±5.76ml,P<0.001);术后 3 个月语言功能评分(125.5±8.74 分 vs 93.85±9.76分,P<0.001);术后 6 个月 ADL 评分(54.24±5.17 分 vs 46.29±5.47 分,P<0.001)。与颞叶组比较,多因素分析术后侧裂组脑梗发生率(OR=2.81,P<0.001),术后侧裂组癫痫发生率(OR=10.84,P<0.05);术后侧裂组72h脑水肿体积(β=-6.52,P<0.001),术后7d侧裂组脑水肿体积(β=-10.78,P<0.001);术后3个月侧裂组语言功能恢复(β=31.42,P<0.001);术后6个月侧裂组ADL评分(β=7.94,P<0.001)。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术式;经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疗效要优于颞叶皮质造瘘清除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