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目前针对这类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震性能上,而对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通过对装配整体式框架在中柱失效情况下的抗倒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倒塌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准则、倒塌过程中受力机制的转化。具体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设计并制作了5个1:2缩尺的试件,其中包括1个现浇梁试件、2个装配整体式梁试件和2个装配整体式框架试件;通过位移控制的竖向准静力加载试验,研究结构连续倒塌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当发生中柱失效情况时,失效柱上方两跨梁的破坏依次经历截面开裂、钢筋屈服、混凝土压碎、钢筋断裂、钢筋截断位置局部塑性铰形成、全截面受拉、倒塌破坏等过程;倒塌极限的标志是边节点附近梁端顶部钢筋断裂或位移达到倒塌极限,梁端两个截面及靠近边柱的顶部钢筋截断截面是破坏最为严重的截面。倒塌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压拱阶段、过渡阶段和悬索阶段,压拱效应和悬索效应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倒塌承载变形能力。其中压拱效应对承载力的提高达到26%,悬索效应对承载力的提高可达到80%;梁端塑性铰和靠近边柱的顶部钢筋截断位置的局部塑性铰的转动为试件提供了远高于规范的变形能力。通过比较现浇试件和装配整体式试件的试验结果,研究了装配整体式试件与现浇试件抗倒塌性能的异同点。结果表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的抗倒塌性能可以认为等同现浇框架,两种常见的底部钢筋连接形式(弯锚连接、焊接连接)均不会发生节点区的锚固失效。通过比较梁试件和框架试件的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试件没有出现边柱、外伸梁或节点的破坏;由于框架试件相对梁试件的边节点转动约束较小,使得它的压拱效应弱于梁试件,峰值荷载平台段较长;悬索阶段不含外伸梁的框架试件承载能力弱于梁试件,考虑外伸梁拉结作用的框架试件承载能力高于梁试件。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假定,给出了荷载-位移曲线上4个特征点(钢筋屈服点、压拱阶段峰值点、钢筋断裂点、悬索阶段峰值点)的位移及承载力计算公式。按梁机制计算钢筋屈服点的位移和承载力有较高准确性,但对峰值承载力的计算低估了约20%。采用位移增量方法建立了考虑压拱效应的荷载-位移模型,修正了支座转动带来的误差,该模型用来计算压拱阶段峰值承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压拱模型,研究了支座水平约束刚度、截面配筋率对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约束刚度越大,压拱效应越强,承载力越大;提高配筋率也可提高结构承载力,且增加顶筋和中节点附近钢筋更为有效。钢筋断裂前后结构轴力较小,可忽略其影响按受弯构件计算钢筋断裂前后承载力,通过计算梁端截面塑性铰的转动求解位移。目前文献中未提出悬索阶段峰值点位移的计算方法,现有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均是在规定变形下计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且不适用于在钢筋截断位置产生局部塑性铰的结构。基于提出的假定,本文给出了适用于钢筋截断位置产生局部塑性铰的结构在悬索阶段的极限位移及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顶部通长钢筋和顶部所有钢筋达到极限强度分别是承载力的下限和上限。建立以上述特征点为转折点的折线模型,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