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升与社会文化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背景下日渐式微。很多传统手艺已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几近消亡;部分“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面临着“人亡艺亡”的窘境。清末明初时期,杨仁山居士(近代佛学复兴之父)创办了金陵刻经处。该佛教文化机构不仅传授佛教文化,同时集印刻、流通佛典、校对于一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正式将其以“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但目前金陵刻经处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缺乏数字化记录的困境,逐渐湮没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本文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处之“非遗”的保护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现有“非遗”活态化传承路径的梳理,结合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审视金陵刻经处“非遗”之特点,探讨并发现适合金陵刻经处之“非遗”活态化传承的技术路径。而对现有汉字字体设计方法的归纳和分析,可为后续的字库设计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同研究也为课题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陵刻经体的解构、分析与设计再造,赋予了这一濒临失传的“非遗”以新的生命力,从而为实现其“活态”文化重现与传播供途径;同时,与汉仪合作完成的基于金陵刻经体的汉字字库,也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供了新的资源。此外,本文所形成的研究路径、方法和设计实践经验,也可对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为更大范围的“非遗”传承保护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