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健康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核心价值目标。在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的背景下,养老保障支出面临巨大压力,亟需促进有限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与效率,而前提和基础是理清养老保障支出不同项目的健康绩效。已有研究多关注养老保障支出单个项目的健康绩效,主要是医疗保险对健康和医疗支出的影响,缺乏养老保障支出各项目系统的健康绩效比较。基于此,本文在Grossman健康资本理论和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理论框架,使用CLHLS2014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养老保障支出(养老、照护、医疗)的健康绩效及实现路径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第一,养老保障支出的健康绩效具有显著差异。养老金显著增进老人主观健康,主观健康又显著增进生理健康,照护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老年人健康,医疗保险报销与老人的主观健康、生理健康均呈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养老保障支出的健康绩效关系:养老金>照护支出>医疗保险。第二,养老保障支出各项目具有经济绩效,且经济绩效在养老保障支出健康绩效的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养老金与自付医疗支出之间呈倒U型关系,照护支出、医疗保险报销与自付医疗支出均呈U型关系。说明较高水平的养老金收入、较早介入的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具有经济绩效。同时,老年人自付医疗支出与主观健康、生理健康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较高水平的养老金收入、较早介入的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可显著降低老年人自付医疗支出,通过经济绩效产生健康绩效,即经济绩效具有中介效应,且存在多重复杂的中介传导路径。第三,养老保障支出各项目也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养老金收入高的老年人更有能力购买照护服务、更能够提高医疗可及性,因而可增加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报销,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报销呈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增加更多控制变量,变换不同时期的样本检验了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养老保障政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应对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支出的巨大压力,要立足于养护医的内在逻辑及其健康绩效作用机制,未来我国的老年人健康保障应从以治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依托养老金的美好生活保障体系。可遵从养护医的内在逻辑来控制医疗支出,加大养老防护的资源投入,注重前端防护。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促进“养护医”协同联动,逐步转向健康美好生活保障,优化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险补偿给付方式,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
研究发现:第一,养老保障支出的健康绩效具有显著差异。养老金显著增进老人主观健康,主观健康又显著增进生理健康,照护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老年人健康,医疗保险报销与老人的主观健康、生理健康均呈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养老保障支出的健康绩效关系:养老金>照护支出>医疗保险。第二,养老保障支出各项目具有经济绩效,且经济绩效在养老保障支出健康绩效的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养老金与自付医疗支出之间呈倒U型关系,照护支出、医疗保险报销与自付医疗支出均呈U型关系。说明较高水平的养老金收入、较早介入的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具有经济绩效。同时,老年人自付医疗支出与主观健康、生理健康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较高水平的养老金收入、较早介入的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可显著降低老年人自付医疗支出,通过经济绩效产生健康绩效,即经济绩效具有中介效应,且存在多重复杂的中介传导路径。第三,养老保障支出各项目也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养老金收入高的老年人更有能力购买照护服务、更能够提高医疗可及性,因而可增加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报销,照护支出与医疗保险报销呈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增加更多控制变量,变换不同时期的样本检验了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养老保障政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应对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支出的巨大压力,要立足于养护医的内在逻辑及其健康绩效作用机制,未来我国的老年人健康保障应从以治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依托养老金的美好生活保障体系。可遵从养护医的内在逻辑来控制医疗支出,加大养老防护的资源投入,注重前端防护。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促进“养护医”协同联动,逐步转向健康美好生活保障,优化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险补偿给付方式,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