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卜世纪60年代,Robert D.Schooler最先通过研究证实了来源国效应的存在,发现消费者对于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会给予截然不同的评价,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比来自较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受欢迎。之后,众多实证研究都证实了来源国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国外商品的决策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而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跨国企业在不同地点安排生产成为一种潮流,但这样的生产地和品牌地的分离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正是双重来源国效应所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学者们从子来源国国家形象、品牌形象、信息搜索属性等角度刘发达国家品牌产品的制造国转移效应展开了研究。本文在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产品属性视角,对发达国家品牌产品生产国与品牌国分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文章选取手表为刺激物,以中国银行淮安分行特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产品的享乐性和功能性为自变量,以制造国转移前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变化为因变量,以消费者产品知识为调节变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113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1)将发达国家品牌手表由原产国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显著降低;(2)产品功能性属性的高低对制造国转移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品功能性越高,制造国转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越小;(3)产品享乐性属性的高低对制造国转移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品享乐性越高,制造国转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越大;(4)消费者产品知识在产品功能性属性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之问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产品享乐性属性与购买意愿变化之间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四个方面给企业提出了缓解制造国转移负面效应的实践对策:即准确分析、把握产品属性和定位;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运用营销策略提高消费者产品熟悉度;加大创新,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