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发展理论中宝贵的思想财富。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务实求真、理论创新的结晶,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从哲学视野审视科学发展观,揭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思想的基本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是唯物史观社会历史主体论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体现着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整体性、系统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衡量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有机统一,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人性问题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孟子、荀子是孔子之后两位最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虽不是面对面的,但的确是一场思想的交锋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6世纪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在先进的基础上并未产生世界意义的近代科学。为什么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其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派彻底否定传统伦理、建构民主政治的思路不同,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即培育公民的道德性。他以
“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自先秦以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对其作了极具理论特色的阐释。特别是在宋明时期,由于受到佛学的冲击,宋明儒家为求儒学逻辑体系的
本文从“价值”入手,通过分析价值的本质、特征、构成各要素以及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等相关范畴进入构建价值论美学体系的研究。将价值而不是审美活动作为价值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