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研究——基于货物贸易的视角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形式,与产业间贸易相对,是一种更高级的贸易形式,广义的产业内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各领域的贸易,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和东盟的货物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最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随之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随着世界贸易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更有利于一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因而促进贸易形式由产业间转向产业内对经济的发展更为利。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产业和贸易结构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双方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不断加深经贸合作,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也日益提高,这都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更是为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有效提高双边的产业内贸易在自贸区建成后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基础,通过对2002年至2008年中国和东盟之间货物产业内贸易数据的统计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核算,对中国与东盟间货物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从总体水平、商品结构和国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双方的货物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增长速度缓慢,产业内贸易对双边贸易的贡献率低于产业间贸易,并且不同产业和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不平衡,依据这些分析笔者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阐述,并对双方货物产业内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影响中国和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国际直接投资水平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其中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据此,笔者从自由贸易区、产业结构、国际直接投资等方面对如何提高中国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传导机制也越来越畅通,一国经济的波动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其它国家,从而形成区域性乃至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在开放的经
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直接表现为该国GDP或人均GDP的增长,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增长及其决定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尝试解读它的原因、机制和路径。从Solow(1956)的Sollow模
股票市场作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筹集资金和资源配置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价格机制的完善,股票价格的形成受各种公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影响,国内关于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