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承接苏轼密州与黄州两个时期,此时他的文学创作既有前期对政治的关怀,也开始展现出后期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比较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苏轼在徐州为官一年零十一个月,本是遭受冷遇而带有愤愤不平之气,却因洪灾、旱灾等带来的繁忙政务而不复消沉,文学作品中的感伤情绪也逐渐消融。用典是苏轼极力推崇又擅长的一种写作手法,他主张“以才学为师”,经常在诗文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想,既展示出过人的才学,又寄寓深远、增加了诗文内涵。而苏轼在徐州因为政务繁忙,又未曾因言获罪,此时他的作品中依然表现出对个人政治生涯的反思、对国家政治活动的审视等独特的“徐州特色”,这些都可以从他的用典中管窥一二。首先受当时文化大繁荣的影响,宋代文学开始融入其它文化形式的元素,为诗文用典提供了丰富素材。苏轼阅读广泛,又重视借鉴前代的文学和文化遗产,因而他的眼界较之前代文人更加开阔,文学作品的典故来源更加丰富。同时由于徐州是苏轼取得重大政治成就的时期,苏轼此时的文学作品带有更加明显的政治倾向,相较于他其它时期,他的文学作品在典源上更倾向于使用历史典故。其次苏轼在徐州时期诗、词、文的用典明显扩大了典面、丰富了用典手法。宋代之前并不主张用典,对于用典的手法也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到了北宋中叶,苏轼丰富了用典手法,他在文学创作中往往采用句群、足句、词组、词、字等形式组成典故,同时采用正用、反用、借用、暗用等手法灵活地使用典故,既准确的保留了诗歌原旨,又得以展示才力,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说理性。与其他时期相比,徐州时期的词作在用典上虽然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但是由于样本较少,还不够具有代表性。而他的散文多为政论文,为了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苏轼多采取正用的手法用典,反而不如诗歌那样丰富。最后苏轼在徐州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相当独特的指向性。他组织了以黄楼集会为代表的文学活动,确立了自己的文坛领袖地位,展示了相当独特的创作心境。此时的苏轼仍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在政治上得到了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并也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这样的心境在整个生涯中都属少见。从苏轼围绕黄楼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看,其创作心境既有对抗洪所遭受的苦难的无限追忆,又有对徐州百姓的关怀以及对后生晚辈的提携,还有对王安石的某些新政所表达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