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完善阶段。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每年的利润增长幅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竞争性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可以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及竞争的积极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角色。而盈余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体现。现有文献对盈余持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企业价值等方面,鲜有文献探讨经营管理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程度。所以本文基于我国这种特殊制度的背景下,深入探讨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其程度。研究发现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中,在两职合一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薪酬的提高与盈余持续性是正向影响;学术型独立董事比例和聘用“十大”审计、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与盈余持续性是负向影响。进一步检验中,首先研究了同期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后续两期的盈余持续性之影响,得出了学术型独立董事比例和资本密集度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并不持久。随后把相同的公司经营管理机制置于在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中,研究相应机制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差异。同时,本文进行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国有企业交叉检验和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打破旧有单“判断题式”的研究模式,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度是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盈余持续性影响最大的经营管理机制。而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公益性国有企业中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程度都是不相同且存在差异。最后,加入市场化指数研究市场化状况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作用的发挥性;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强,本文研究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盈余持续性影响发挥的效用越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盈余持续性研究领域中关于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为现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研究方向。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盈余持续性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研究的理论,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丰富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发挥外部咨询和监督作用、优化债务机制和资产管理等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提出了建议。当然,本文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寻求相关理论以及实践依据,可以进一步使企业经营管理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