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洱海是我国典型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处于草型-藻型生态演替可逆的敏感期。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曾经是洱海代表性的清水型沉水植物。由于水体污染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海菜花群落几乎消失。2000年后,洱海湖滨带完成了58km生态修复,先锋植被恢复良好。然而,湖滨带仍存在物种多样性低和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洱海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整。本研究选取海菜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水质和底质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海菜花实验室培养以及海菜花恢复技术与工程方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湖滨带水质表现为,夏秋水质劣于冬春水质;北部污染重于南部,西部重于东部;临近村落、农田区湖滨带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均明显高于临近林地、山地区湖滨带。在强风浪水动力扰动下,近岸(离岸0-60 m,水深≤2.5 m)区域水体的TN、TP、CODMn均明显高于远岸(离岸>60 m,水深3.0-8.0 m)区域。在弱风浪下,离岸远近水质差异不明显。(2)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TN含量428-6864mg/kg(均值1832]mg/kg),TP含量600-1350mg/kg(均值866mg/kg),有机质含量58-115g/kg(均值17.0g/kg)。30-0cm垂向上:3个区域沉积柱总氮、有机质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反映了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加速了氮、碳的沉积;各沉积柱磷含量的变化无一相同。(3)洱海湖滨带的水质适合开展湖滨带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但应考虑时间空间上变化的不稳定性。洱海湖滨带表层底泥污染较重,区域差异较大,但局部污染较轻的区域适合开展海菜花的恢复。(4)海菜花种子最适宜萌发温度为30℃,最适宜光暗周期为L/D=24h/0h;最适宜的培养底质为黏质泥。桃园码头南湖湾、星生邑湖湾、下鸡邑至才村湖滨区、龛龙溪入湖口至罗久邑湖滨区、大理市第二排水站至奥体中心湖滨区、洱海公园附近区域、下河湾及金梭岛以东湖湾区适合开展海菜花恢复;海菜花恢复种植最佳时间为3-4月;最佳高程为1964.5-1962.5m(八五高程);最适宜的底质为沙质与黏质泥等硬质基底。(5)海菜花恢复种植实验的成功表明,洱海局部存在海菜花恢复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