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基于建国后石村社会教育历史人类学考察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社会教育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由于民族性格、历史传统、当代政治影响等等因素,现今的中国农村有着强烈的独特性,所以国外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经验、理论在农村社会教育领域中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因而回溯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成为研究的必要。本研究以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行政村——石村为田野地点,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综合采用口述史、教育叙事以及教育史研究中经典的文献研究法,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建国后石村社会教育60年的嬗演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反映的有关情况,反思当今乡村教化的渴与求,并对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向进行一定的探索。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导论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意义等前提性的问题,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本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农村社会教育、乡村教化,为下一步的研究提纲挈领。   论文第一章,通过追根溯源“石村”村名的由来,阐述其地理概况,分析其建国后的“政治历史”(行政归属的变迁和村内区划变迁)及经济简史,介绍乡俗民情等等,将石村进行透视式的全景呈现,以阐明该村社会教育所处的背景。   论文的第二、三、四、五章,分四个阶段考察石村从1949年至2009年60年间社会教育的嬗演历程。第一个阶段是第二章具体阐述的建国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的社会教育以冬学、民校的扫盲和思想教育为主,教育形式还有灵活的标语和寓教于乐的电影、扬剧。第二个阶段是第三章具体阐述的“文革”时期,这期间石村的社会教育有着同时代氛围相似的“汹涌澎湃”之处,如全民学习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样板戏进行宣传,但也有不同于时代的平静的一面,如生产生活基本正常、阶级斗争声音微弱。第三个阶段是第四章具体阐述的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从全国到石村都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石村的社会教育却表现出不同时宜的平淡和寂静。第四个阶段是第五章具体阐述的1998到2009年,因被划入工业园开发区,石村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动迁,大多数农户离开乡土田园入住镇上的安置小区,社会教育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旧”与“新”的交锋。   论文第六章,以石村社会教育60年的嬗演图景为缩微图,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反映出的情况,借助有关理论,研究农村社会教育难尽“乡村教化”之功效的原因。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对比,从乡村教化存在的方式、乡村教化主人等方面反思乡村教化的渴与求,分析、研究,最终诊得乡村教化的症结不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与束缚,也不在“政策”的原因,而是在于对乡土文化的背离。   最后是结语部分,在以上研究、分析、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民众所需,对“天生地”植根于乡土文化的乡村教化在不可回避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向进行了探索性的展望,并总结了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研究和乡村教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研究生教育,它是未来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幅增加,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然而研究生数量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关于人类智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广泛的运用于心理学、
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课教学,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
学位
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乐部作为江西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足球职业俱乐部,2009年南昌八一衡源足球队冲超成功,开创了江西球类项目新的纪元,这也正反映了江西这些年经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