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_d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U)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全球变化研究蓬勃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江苏省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随着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趋势的发展,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昆山市,通过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其土地利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其内部的地域差异也比较显著,因此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特殊案例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定量指标,分析昆山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变化,并对其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性定量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研究案例。同时,结合昆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指明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共分七章: 1.论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简单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情况 2.论文第二章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并提出了本文对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3.论文第三章简单介绍了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概况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回顾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历史,并总结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论文第四章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等不同角度分析了1994~2002年期间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其变化规律。 5.论文第五章分别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昆山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 6.论文第六章提出了影响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包括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和土地利用政策驱动力等多种,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行为、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等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力包括环境变化、气候、自然灾害和地形、坡度等驱动因子,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权制度、价格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等驱动因子。上述各类驱动因子直接影响着昆山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这些驱动因子又产生反作用,通过这种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作用,形成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系统。同时,对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7.论文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作出了简要的归纳与总结,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了展望,并为保障昆山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由于两岸在意识形态与政治层面的敌对状态没有根本解除,台湾当局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大陆,“一国两制”被严重污名化。不久前,蔡英文狂言“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
报纸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治疗方法的
输尿管结石梗阻合并脓毒血症是输尿管结石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为20%~42%[1].输尿管结石梗阻引发肾积水、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2011年12月至20
随着当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学年制下以班级为核心的排课方法已经难以继续。论文所提出的以课程为中心的计算机排课系统正好可用于解决当前高校复杂
人际压力(IS)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外对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更为缺乏,更无专门的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条件相适应,形成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供给型和福利型的特征。改革开放
小说中的“闲笔”能够延宕小说故事情节,凝聚作者在小说氛围渲染、情节建构、中心人物形象刻画和主题内容理解方面的构思与晕染。教学可以“向闲处设色”,充分挖掘小说中“主
公共投入又称“政府投入”,是政府为了实现管理经济、社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集中体现在政府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活动,进而实现国家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公共
社会责任心是社会个体对社会公共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合理认知和评价,并体现在情感和行为之中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公民的社会责任心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研究中学生的
研究背景和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etion,PC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