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曾于明清两代,取得了颇高的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远至作为昔日杰出的“宫廷工艺”之一,近至作为今日北京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为北京地区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末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变革、动荡的阶段。社会变革,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事物,景泰蓝也在所难免。这时期,景泰蓝这一“宫廷制造”是如何“移居”民间作坊、如何在民间“生存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空白。而这些问题,又是景泰蓝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便有“断气”之感。因此,笔者关注这些问题,试图找出答案,以便廓清史实。此外,“宫廷工艺”在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论文对景泰蓝在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历史的梳理,对研究北京工艺美术的近代历史,同时可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对于清末民国时期景泰蓝的“兴衰”,本文从以下两个阶段加以分析。一是清末民初,一是民国时期。清末民初,传统宫廷作坊的生产模式被打破,民间生产力量崛起,景泰蓝生产从宫廷变为民间,此时宫廷生产没落,代之而起的是民间生产兴盛;民国时期,民间作坊生产随着市场的大潮时起时落,此时景泰蓝的“兴衰”起落不定。两个阶段、两种性质、两种情况,这是一个应当说明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力求解决以上问题,还原景泰蓝发展的历史本来面貌。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梳理景泰蓝在近代的发展沿革及生产销售情况。这一部分旨在探究,景泰蓝在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首先,以1900年至1949年为时间界限,以北京地区为研究范畴,理清景泰蓝的发展脉络。其次,围绕景泰蓝的生产与销售情况,分官、民、洋三个生产(销售)部分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分析影响景泰蓝在近代发展兴衰的因素。这一部分重点讨论,景泰蓝在发展中兴盛与衰败的原因。从外因、内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各自包含的若干因素,择其重点,进行论述。其中,外因对景泰蓝发展的影响是更为巨大的,较之内因更为直接、更为彻底、甚至更为致命。 第三部分:探讨对清代景泰蓝艺术风格的承传及其发展变化,探究影响清末民国时期景泰蓝艺术面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