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联合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结肠癌手术围术期是否有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7年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Ⅲ级)做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30人和联合麻醉组(GEA组)30人。GEA组患者入室后先经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测试麻醉平面在T6-T12范围内。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方案相同,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根据手术需要调整用量,间断给予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05mg/kg维持术中肌松,GEA组进行至缝皮时于硬膜外导管追加0.25%罗哌卡因5ml。应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指导补液,调节两组患者BIS值维持于40~60之间。记录入室吸氧5分钟(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T3)、病灶切除后即刻(T4)、手术结束(T5)、拔管后5分钟(T6)的HR、MAP、BIS值,T3、T4、T5时刻的CO、CI、SVV、SV、SVI、SVR、SVRI数值。记录术中晶体液量、胶体液量、液体总量、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尿量、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躁动情况(SAS评分)、术后4小时与术后24小时患者疼痛情况(VAS评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回到病房以后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分别于T1、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抽取中心静脉血2ml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定。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GEA组明显比GA组短(P<0.01)。GEA组比GA组晶体液量少,胶体液量多(P<0.05),总液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5)。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GA组术后24小时明显低于术后4小时(P<0.01),GE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4小时GEA组评分明显低于GA组(P<0.01),术后24小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cTnI、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P<0.01)。GEA组术后4小时的血清NTproBNP浓度均比GA组低(P<0.05),术后24小时的血清cTnI、NT-proBNP浓度均比GA组低(P<0.05)。3与T1比较,两组患者HR均在T2增加(P<0.01),T3、T4、T5降低(P<0.01)。组间比较,GEA组患者T6低于GA组(P<0.05)。与T1比较,GA组患者的MAP在T2~T5降低(P<0.01),GEA组患者的MAP在T2~T6降低(P<0.01)。组间比较,GEA组患者MAP在T2~T6均低于GA组(P<0.01或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的BIS均在T2~T6降低(P<0.01)。组间比较,GEA组患者BIS在T5、T6高于GA组(P<0.01或P<0.05)。与T1比较,GA组患者CVP在T2下降(P<0.01),T3开始逐渐升高,T4~T6均高于T1(P<0.01或P<0.05)。GEA组患者CVP在T2下降(P<0.01),T3开始逐渐升高,T3~T6均高于T1(P<0.01或P<0.05)。组间比较,GEA组患者CVP在T3时刻高于GA组(P<0.05)。与T3比较,GA组患者的SV、S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患者T4、T5的SV、SVI明显高于T3(P<0.01),两组患者T4、T5的SVV均有所下降(P<0.01或P<0.05),GA组患者T4、T5的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患者T5的CO增加(P<0.05)。两组患者T4、T5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患者T4、T5的SVR、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患者T5的SVR、SVRI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SV、SVI、SVV、CO、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SVR、SVRI均比GA组低(P<0.05)。结论手术效果同等的情况下,对于老年高血压结肠癌手术患者,联合麻醉通过硬膜外阻滞减轻交感神经兴奋,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减少心脏做功,从而起到一定心脏保护作用,减少围术期麻醉药用量,提高苏醒质量,有利于术后镇静、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