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由于印刷术发明年代久远,加之我国古代学者轻视科学技术,致使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贫乏,使得国人长期对这项引以为豪的发明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了一批雕版印刷品。这批印刷品的雕刻年代集中在公元9至10世纪之间,即我国历史上的晚唐、五代和宋初。按照实际应用领域的不同,敦煌雕版印刷品可以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两种类型。宗教类印刷品主要包括版画和佛经两类。根据形制的不同,敦煌版画可分为捺印千佛版画、单页佛教版画等三种类型。作为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敦煌版画明显受到了壁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样,敦煌版画的发展又对后世年画、插图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受社会需求、财力以及印刷技术的限制,《金刚经》、《法华经》等佛经成为印刷的主要对象。卷轴装、经折装等装帧形式在敦煌雕版佛经中比较常见。除了受阅读习惯的影响之外,纸张厚度的改变也是装帧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历日、韵书等为代表的非宗教类印刷品,通过长安、四川等地的书坊印刷后,以商品贸易的形式,流传到敦煌当地。印刷的实质在于复制、传播信息。敦煌印刷品也不例外。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敦煌印刷品传播的社会背景,对印刷传播的优势、传播作用与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对敦煌印刷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