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理论,最早由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之后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种描述性的、动态的面向目标语文化体系的研究方法,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将翻译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面。作为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童话,The Happy Prince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不仅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传入中国后,The Happy Prince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本文以The Happy Prince的三个中文译本(周作人、巴金和蔡荣寿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来探讨The Happy Prince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译介的原因以及三个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多元系统理论中关于选择翻译作品及翻译策略的重要理论为指导,本文的对比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从多元系统的视角(社会、政治、文化、译者、读者等)分析三位译者选取The Happy Prince进行译介的原因;第二,基于文本举例分析三位译者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然后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相关论点,从多个层次分析三位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最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三位译者选择翻译The Happy Prince及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个人等因素紧密相联,有其时代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