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倪瓒作为中国文人画和山水画的标志性人物,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的绘画、诗词、书法等多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绘画风格、文化修养、绘画理念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无数中国的画家、学者。其作品被后人反复的临摹、研究。本文以倪瓒的绘画作品风格为重点,结合自身对倪瓒有关书籍的研究和对倪瓒作品的临摹经历,从倪瓒所处的历史背景、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宗教信仰、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对倪瓒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重点探究了道教文化思想对倪瓒个人性格和思想乃至绘画中笔墨风格转变的影响。以倪瓒所流传的诗词和艺术理论为论证,探究其笔墨的变化过程和原因。本文将论证《六君子图》是倪瓒中期风格的开创性作品,而不是倪瓒早期风格的作品。《六君子图》打开了倪瓒中期画风的篇章,代表了倪瓒个人风格的从无到有、从临摹到形成。本文认为,传统国画的学习必将经历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三个阶段,而临摹到写生无论功力深厚与否,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风格,只有从写生到创作这一艰难性转变的过程中才会有个人风格的初步形成。倪瓒通过早期对名家作品的临摹到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再到自我的创作,从而产生了《六君子图》这一代表风格转变的关键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六君子图》中的构图、皴法、布局三个方面,将此画归于倪瓒的中期风格作品,看作是倪璜绘画风格的雏形之作,代表了倪瓒从学习董源、巨然变为结合自身写生观察进行自我创作的转折之作。倪瓒曾有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在《云林画谱册》中,倪瓒从构图、笔法、树法、石法、叶法、点法、墨色浓淡变化、景色取舍、师古人而融今法等方面对如何研习山水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倪瓒所谓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并非是指技法上的草草为之,而是一种主观的艺术思想和态度。画册中倪璜的每一笔如何下笔,如何收笔。每一个石头和树叶的点缀,都是经过大量地观察、思考,同时进行了大量地实践而总结出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也丝毫不存在任何的随意性,相反倪璜的每一次皴擦、每一次点染都是反复斟酌而成的。他所作的山水画正是太湖沿岸景色的真实写照,与“不求形似”完全相悖。因此在倪瓒的绘画本身上,根本不存在任何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其作品之所以时至今日仍被奉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巅峰之一,正是因为其作品本身有着不可质疑的高水平性质。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真正含义,是对于精神和意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