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及疲劳现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及疲劳的影响因素。2.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与疲劳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对疲劳的作用路径。方法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天津市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并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共纳入487例患者,以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Herth希望指数量表以及Bristol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疲劳多维度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34.74±6.65)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晨僵时间及复发次数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75.74±11.80)分;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生物制剂治疗、晨僵时间及复发次数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希望水平得分为(33.02±5.35)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晨僵时间及复发次数的患者希望水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劳得分为(32.72±10.85)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居住情况、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程、晨僵时间、是否膝关节手术治疗及复发次数的患者疲劳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疲劳与社会支持、希望呈负相关(r=-0.477、r=-0.703)、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r=0.591);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希望呈负相关(r=-0.389、r=-0.644);社会支持与希望呈正相关(r=0.534)。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晨僵时间、居住情况、独生子女情况及文化程度可以共同解释社会支持变异的32.4%,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2.841,P<0.001);晨僵时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复发次数及职业状态可以共同解释疾病不确定感变异的34.1%,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7.386,P<0.001);复发次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晨僵时间、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态、性别及居住情况可以共同解释希望水平变异的38.2%,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0.802,P<0.001);希望水平、疾病不确定感、复发次数、社会支持、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膝关节手术治疗情况可以共同解释疲劳变异的59.0%,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98.483,P<0.001)。7.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数均在参考范围内,数据与模型适配度良好。疾病不确定感、希望在社会支持与疲劳的作用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14%。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中等偏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中等,希望水平中等偏高,疲劳水平中等。2.人口学统计变量和疾病相关特征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及疲劳具有一定的影响,医务人员应结合不同患者特点给予其针对性健康教育及护理措施。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疾病不确定感越低,希望水平越高其疲劳程度越低。4.建立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社会支持、疾病不确定感、希望与疲劳四者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疲劳状况,也可通过疾病不确定感、希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疲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