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于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具有易发病、易致残、易死亡等特点,其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烟酒、心脏病等,相关研究提出血清尿酸(Uric Acid,UA)、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可能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在脑梗死的治疗方面,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具有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但在临床治疗上应用较少。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UA、CysC水平变化及RIPostC对其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探讨血清UA、CysC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及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影响。方法1.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选取140例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的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住院的140例未进行溶栓处理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72小时内入院)作为病例组,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烟酒史、既往病史及血清UA、CysC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给予140例病例组所有研究对象常规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与病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疗程14天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血清UA及CysC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血清UA、CysC等指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UA、CysC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3.治疗组与病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的NIHSS评分、MBI评分、UA及CysC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疗程14天时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的疗程14天时的总体有效率高于病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的入院时与疗程14天时的NIHSS评分、MBI评分、UA及CysC减分值与病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UA、CysC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2.在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上加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加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且能降低血清UA、CysC等指标的水平,对脑梗死的恢复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