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氧化锆基底—饰面瓷双层瓷结合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对氧化锆基底-饰面瓷双层瓷之间的结合性能的影响。通过剪切试验测试其强度,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为提高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氧化锆瓷块(Sirona)胚体切割并通过烧结制成10mm×5mm×5mm大小试件44个,将试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1个。处理方式如下:实验组1基底瓷结晶后做喷砂处理,然后烧结饰面瓷;实验组2基底瓷结晶后,先做纳米氧化锆涂层烧结,然后烧结饰面瓷;实验组3基底瓷结晶后,先做喷砂处理,然后做纳米氧化锆涂层烧结,最后烧结饰面瓷;对照组基底瓷结晶后常规抛光,然后烧结饰面瓷。以上各组基底瓷材料全部采用粉浆涂塑法烧结5mm×5mm×5mm厚的饰面瓷。每组10个试件通过电子拉伸机测试结合界面的剪切强度,每组随机抽取1个基底瓷及双层瓷试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方法,观察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研究氧化锆基底瓷与饰面瓷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1.剪切强度测试结果实验组1所测得的剪切强度为17.96±0.31 MPa,实验组2所测得的剪切强度为20.14±0.68 MPa,实验组3所测得的剪切强度为24.65±0.67 MPa,对照组所测得的剪切强度为14.06±0.44 MPa。各组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1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呈现均匀一致的粗糙面,可见不规则的凹陷凸起;双层瓷的结合界面有明显的嵌合。实验组2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呈现清晰的浅凹和嵴,形态较规则,溶胶无开裂,无缝隙;双层瓷的结合比较紧密,可见相互嵌合。实验组3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呈现均匀一致的粗糙面,可见不规则的凹陷凸起,溶胶无开裂,无缝隙;双层瓷的结合界面有明显的嵌合。对照组的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成清晰的浅凹和嵴,形态较规则;双层瓷的结合界面比较平直,结合较为紧密。3.能谱分析结果各组中Zr元素在瓷-瓷结合界面处浓度下降特别明显,其中在实验组2和实验组3的饰面瓷侧的Zr元素含量又有升高;在实验组1的饰面瓷侧检测到微量Zr元素;在对照组的饰面瓷侧未检测到Zr元素。各组中Si元素在瓷-瓷结合界面处浓度下降较快,氧化锆基底瓷侧可检测到Si元素。各组中A1元素在瓷-瓷结合界面处浓度下降较为缓慢。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喷砂处理或纳米氧化锆涂层处理,均能提高氧化锆基底瓷与饰面瓷的结合强度。2.与对照组及单独喷砂处理或纳米氧化锆涂层处理相比,喷砂处理结合纳米氧化锆涂层处理能显著提高氧化锆基底瓷与饰面瓷的结合强度。3.单独纳米氧化锆涂层处理或喷砂结合涂层处理后,双层瓷界面间有锆元素的扩散,提示可能存在化学结合。
其他文献
从残余应力测试原理出发,结合自制原位拉压试验装置,评估了X射线衍射法测试钛合金喷丸表面残余应力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卷积和概率论推导测试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并对X射线衍
[目的/意义]学术评价对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影响因子和谷歌学术指标为视角,跟踪国内外学术评价指标发展的新动态,思考和探索学术评价指标优化发展的可能
为了实现高效率的用车申请及审批,传统的PC端未能实现用车数据实时传递和同步,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基于微信的派车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依托微信企业号,通过调用微信企业号平
本文针对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中的高速强力电磁铁在瞬态励磁过程,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电磁铁的瞬态电磁特性展开研究,分析了涡电流和趋肤效应对瞬态电磁过程的影响:提出
在充分开展工区电性特征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直流激电测深法和电阻率测深法在无定河某段开展地下水探寻工作。根据电阻率特征来划分第四系厚度,根据激电异常来圈划相对富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