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感染和肿瘤等是引起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导致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创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创伤后相关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其中应激反应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可能达到数日甚至数月,各种研究报道显示,脑损伤是一个持续进展的病理损伤过程。当前,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手段如机械通气、外科干预和各种对症支持手段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已经形成广泛共识。随着对颅脑损伤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镇痛、镇静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临床工作者仍然对于这类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镇静治疗犹豫不决。此外,关于神经重症的镇静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诸多争议,而检测其治疗效果的手段也相当局限。研究发现,颅内压力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脑损伤后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镇静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方案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月这段时间内,我院ICU所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镇静方法随机的分为三个组,即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常规行大骨瓣减压术及各项常规治疗,咪达唑仑组患者术后予以咪达唑仑静脉泵入镇静。丙泊酚组患者术后予以静脉泵入丙泊酚镇静,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予以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镇静。在不同时间点观察三组患者的颅内压(ICP)、血流动力学指标、格拉斯哥评分(GCS)、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以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结果: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纳入咪达唑仑组患者27例;丙泊酚组患者27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28例。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受伤至入院时间及既往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2.颅内压(ICP):三组患者的ICP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d和7d,咪达唑仑组患者IC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ICP则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3d、和7d后,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ICP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两组患者之间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1d,三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和7d,咪达唑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同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大脑中动脉收缩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搏动指数(PI)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3d和7d,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高于咪达唑仑组,而搏动指数(PI)则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在治疗后3d和7d,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与丙泊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治疗前三组患者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GCS评分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相比于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率升高(P<0.05),死亡率降低(P<0.05);丙泊酚组和右美托咪定组之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并发症:三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癫痫、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镇静方案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可有效改善颅内压(ICP)、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降低死亡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