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在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大纲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1996年5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应该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应树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观念,努力把教学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做美的使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具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传达美的能力。否则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挖掘不出美,讲课传达不出美,也就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只能是机械地肢解课文,从而严重损伤语文课文所特有的美。因此,审美素养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美学修养。 反观语文教育现状,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语文教师经常把人文底蕴很强的课文变成精确的理性分析,而且分析得条条是道,丝丝入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略了课文的整体美,更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有头脑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大量的练习充斥课堂,语文课成了技能技巧训练课。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活起来呢?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走上审美化的道路。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美育的实施与效应。因此,本文把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作为一个专题来论述。本文首先肯定了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又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想象与创造、教学情感、美读能力、营造审美教学氛围的能力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素养,并且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包括加强语言修养、主动进行审美观照、加强知识储备、阅读美学著作以及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审美素养等,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通过几个教学案例,进一步阐明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