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快速城镇化持续了十余年,城市空间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空间的约束与资源的瓶颈迫使城市发展必须由增量为主的外延扩张模式向存量优化为主的内涵提升模式转型,存量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各治理主体基于资源配置、利益博弈而形成的角色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更新的内容和结果,很明显,传统政府行政主导或者房地产导向的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更复杂的利益纠纷与博弈的问题,只有关注城市更新中的利益博弈与各主体的协调治理才能应对目前复杂的存量规划难题,其中政府治理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结合现阶段城市更新治理的现实情况,以政府角色为主要研究切入点,对未来城市更新的内在的治理机制与发展方向进行判定,希望探索符合其阶段特征的空间治理模式。首先,本文以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中的内在机制与政府角色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城市政体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工具,构建出空间治理总体模型,并以此为元模型分异出四个典型的不同政府角色导向下的空间治理模型:政府主导型、政府引导型、政府导控型以及延伸的理论假设——政府监管型,分析在政府政体、城市发展要素以及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演变下城市更新呈现出的不同空间效应,并结合湖贝片区更新项目的实证研究,进行深入验证。实证案例遵循“背景分析——更新历程梳理——政府参与路径——利益互动——空间效应”的研究思路,为下文政府角色演变逻辑与发展方向的分析与论证奠定实证基础,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深圳市城市更新中的政府角色从最初的“协助管理者”转为“守夜人”再逐渐演变为“导控者”,形成了政府积极调控下多元参与的演进阶段。在规划实施层面上政府突破了以往侧重于物质性改造与空间管控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强调规划实施中总体统筹、各方利益平衡、行政调控、社会服务和多方参与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从利益共享走向责任共担;第二、政府角色的演进一方面是因为在目前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语境和底层秩序建构的双重约束下政府的被动应对,另一方面是与各参与主体间寻求博弈平衡的过程中,与利益主体互动中自主演进的结果;第三、在中国制度特征下,有效强化更新政府的主动引导和积极调控的治理模式将会成为未来重点地区空间治理的发展趋势;此外,政府在强化政府行政干预的同时应厘清权力边界,成为权力下放的有限政府。最后,对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中的政府角色提出差异化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