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tuecoronarysnydromesACS)系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猝死等。国内外研究显示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西方国家中,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人数占人群总体死亡数的40%;在美国,每年有150万患者因ACS入院,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约占35%~50%: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从1984年至1997年,北京市35岁至74岁的人群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死亡率以每年1.7%的速率递增,而75岁以上人群中增长率则更高。随着对ACS概念和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积累,ACS治疗策略不断完善,现在的治疗策略是将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以及他汀类药物等与近年新兴的、治疗效果得到充分肯定的介入治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大大减少了ACS冠脉事件发生率,但缺血事件发作仍比稳定性冠脉病变者高出数倍。ACS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使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治疗ACS的有效方法。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是以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yentilation,PSV)模式提供较高的吸气正压,当患者呼气时又自动调至较低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其通气模式相当于PSV+呼气末正压(PEEP)。使用BiPAP时病人在两个增加的正压水平之间呼吸,采用两个水平的恒定压,通过调节两个压力之间压力差的大小来调节辅助通气的大小,其优点是可模拟自然呼吸状态,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对循环影响小,不影响血压。临床上多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治疗。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用来治疗心源性肺水肿且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但对ACS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合适的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氧合、增加心肌供氧量,改善心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脏交感紧张,纠正内皮功能紊乱。因此,本研究旨在当前药物治疗基础上对ACS采用BiPAP治疗,了解其对ACS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ACS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当前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冠、调脂等治疗基础上对ACS患者采用BiPAP治疗,观察BiPAP治疗对ACS患者心绞痛的改善、心功能、炎症指标、心脏事件、住院时间的影响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探讨临床应用BiPAP治疗A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ACS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方法:
1.入选对象为ACS患者60例,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常规治疗组31例,BiPAP治疗组29例。
2.按病人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鼻导管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冠、调脂等治疗,BiPAP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3.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家族史、NYHA心功能分级等。
4.记录两组心绞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血脂、CRP、Fib;LVEF、室壁运动情况;NYHA心功能分级;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周、三月的心脏事件;记录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观察呼吸机不良反应等。
5.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输入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用t检验,多组间用ANOVA方差分析,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心绞痛缓解时间比较
两组病人心绞痛多在入院的第二天缓解,心绞痛缓解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比较
ACS并NYHA心功能≤2级者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氧分压、氧饱和度比较无差异(P>0.05)。ACS并NYHA心功能3、4级或合并泵衰竭者BiPAP治疗1h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4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收缩压、心率显著降低;呼吸频率减慢,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也比常规治疗组显著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血脂、FIB、CRP比较
两组血脂、FIB、CRP治疗后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室壁运动情况、EF值比较
绝大多数病人室壁运动无异常改变,两组超声心动图所示室壁运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EF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5.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随访1周时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各级所占比例无差异(P>0.05)。随访3月时BiPAP治疗组NYHA心功能≤2级比例较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级、4级比例低于常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6.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脏事件比较
两组住院期心绞痛再发率、心梗再发率、心衰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一周和三月时常规治疗组心绞痛再发率较BiPAP治疗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梗再发率、心衰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再入院率虽较BiPAP治疗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7.住院天数比较
两组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8.不良反应观察
有5例出现轻度的口干和不耐受,无一例出现面部皮肤压伤、坏死、胃肠胀气、气压伤、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呼吸机相关性心梗、心律紊乱。
结论:
1.常规药物治疗加单纯氧疗缓解心绞痛效果肯定。
2.对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或泵衰竭患者BiPAP治疗可以更快地改善症状、生命体征、血气指标,较常规药物治疗在心衰的治疗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3.BiPAP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
4.BiPAP治疗减少心绞痛再发率,但在心梗再发率、心衰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再入院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未显示出更多的益处。
5.BiPAP治疗不良反应轻微,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