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特网的产生给媒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带有网络特色的语言,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以媒介视角看是书面性的,但是以构想视角看却是口语性的;网络语言作为口语在书面上的延伸必然带有口语特征,然而又由于其媒介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有别于口语的特征。中德网络语言都展示了这些特征。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中德网络语言的对比仅限于构词角度,词汇和句法对比尚乏人涉足。故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的角度以聊天室和论坛为语料库首次对中德网络语言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以及产生这些语法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对因特网的发展、其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聊天室语言和论坛语言的特点做了简要的陈述。其次,本文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其中理论基础部分简要介绍了三个理论,分别为“口语性—书面性”模型,框架理论以及配价理论。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对语料库进行分析。定量研究是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语料库中中德网络语言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出现的次数或者频率,据此总结其中的规律。定性研究是指以描述的方式具体分析理解中德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词汇特征和语法现象。本文在主体部分首先对中德网络语言词汇特征,包括感叹词、首字母缩略词以及词类转换词等现象进行了阐述。接着对句法特征,包括情境省略、动词时态和增强词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中德网络语言异同点:中德网络语言的共性体现在经济性、情感性以及创新性上。它们的经济性体现在首字母缩写和情境省略上。情感性体现在感叹词、首字母缩写和强调词上。创新性体现在去名词化和去形容词化及现在进行时新的表现形式上。中德网络语言的差异性体现在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上。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中德网络语言中词干感叹词、动词省略、宾语省略和强调语助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德网络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在于,德国网络语言中去名词化后产生的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中国网络语言中去名词化去产生的词涉及的是内涵意义或者联想意义。在社会文化方面,中德网络语言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缩略词上。比之汉语,德语中来自英语的缩略词要多得多。原因在于德语更接近于英语,德国网民受教育程度也比中国网民高。另一方面,中国网络语言中粗话一般以缩略词和谐音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德语却并非如此。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敛性,以这种方式表达听起来不失文雅。总而言之,中德网络语言在简明性、情感性以及创新性上是相通的。然而由于中德语言结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中德网络语言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德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变体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完善对语言演化的描写,同时对外语教学方面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因为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静态教学,也应该强调动态教学,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演化的动态过程并理性看待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