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蝶窦内骨性分隔的CT三维重建图像在经蝶手术鞍底定位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鞍底开窗的大小、位置与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并发症的关系;并对影响个体化鞍底开窗方案制订的因素及鞍底开窗的效果,进行术前、术后评估。方法:连续性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经鼻蝶入路手术的垂体腺瘤患者,剔除资料不全及既往有经蝶手术史者14例,共有51例纳入研究。术前行鼻窦CT和垂体MRI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15.0软件重建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将其与术中所见对比,指导鞍底定位;通过CT和MRI观测蝶窦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和变异、肿瘤和蝶鞍的形态特征、左右侧CSICA最小间距及其各自距中线的最短距离,指导制订个体化的鞍底开窗方案。术中观察并记录颈内动脉损伤、脑脊液漏及肿瘤质地的情况;术后记录并发症的情况,行鼻窦CT和垂体MRI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5.0软件重建鞍底骨窗,测量其最大横径、纵径及骨窗最高点与蝶骨平台的竖直距离,并以骨窗最大横径和纵径为椭圆的长短轴,采用椭圆面积公式,计算出鞍底开窗的面积。通过术后MRI观察肿瘤有无残留及残瘤的位置。对肿瘤鞍上有残留者,将患者鼻窦CT和垂体MRI图像进行融合,由包括主刀医生在内的两名主治以上级别的神经外科医生,通过观察鞍底骨窗与残瘤的相对位置,结合肿瘤质地和形状等情况,对开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包括精确Fisher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参照蝶窦分隔的形态特征,所有病例均实现了准确的鞍底定位,术中所见的蝶窦分隔与术前CT三维重建图像所示一致。术中有脑脊液漏者11例。肿瘤质地硬者7例。肿瘤全切35例,残留16例。残瘤位置:鞍上5例,海绵窦7例,鞍上+前颅窝2例,海绵窦+后颅窝2例。术后短暂性尿崩17例,腺垂体功能低下13例(剔除术前有腺垂体功能低下者15例,余36例纳入术后腺垂体功能状态评估)。大部分病例鞍底开窗适宜,仅有2例鞍底开窗过小,降低了肿瘤的切除程度。垂体微腺瘤和大腺瘤组与巨大腺瘤组,鞍底开窗的大小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全切除组和未全切组,鞍底开窗的大小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全切除组和未全切组,鞍底开窗面积与肿瘤最大面积的比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影响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鞍底开窗面积与肿瘤最大面积的比值、肿瘤的侵袭性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组与未出现脑脊液漏组,鞍底开窗最高点与蝶骨平台之间的竖直距离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有尿崩症组和无尿崩症组,有腺垂体功能低下组与无腺垂体功能低下组,鞍底开窗的大小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术前对蝶窦内的骨性分隔行CT三维重建,有利于术中快速准确的定位鞍底;对蝶窦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和变异、肿瘤和蝶鞍的相关特征、左右侧CSICA最小间距及其各自距中线最短距离的观测,有助于术中制订适宜的个体化鞍底开窗方案;②鞍底开窗相对不足,是导致肿瘤残留的原因之一;③开窗的位置越高,距蝶骨平台越近,术中越易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腺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的发生与否,与鞍底开窗的大小之间未见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