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离散时间量子行走的拓扑特性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拓扑物态具有对细节不敏感、不怕噪声、抗干扰等优势,在1980年拓扑物态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四十年间,对于新奇拓扑物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近代物理学中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2010年,T.Kitagawa首次提出离散时间量子随机行走(离散时间量子行走)是研究拓扑物理的一个通用、简洁的量子模拟平台。由于离散时间量子行走具有可调控性强、形式简单、拓扑物理丰富等优点,利用离散时间量子行走去模拟各种新奇的拓扑物理现象在近十年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一方面,J.K.Asboth领导的理论小组对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中的拓扑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给出了计算拓扑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其形式简单,可调控性强,实验上比较容易实现,基于离散时间量子行走的实验研究在近十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为拓扑物态在信息处理、材料科学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的实验技术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冷原子、线性光学、囚禁离子、波导、超导回路、核磁共振)或不同的空间(坐标空间、轨道角动量空间、动量空间、相干态空间、时间标记的空间)中去实现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与此同时,对拓扑边界态、拓扑相变和拓扑不变量等拓扑特性的实验观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基于离散时间量子行走这个平台得出的结论是普适的,适用于一般的拓扑系统。因此,系统地研究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中的拓扑问题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在三种不同的系统中研究了多维度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中的新奇拓扑现象,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腔量子网络体系中的一维拓扑量子行走我们提出了在腔量子网络体系中实现一维离散时间量子行走的方案。利用多个特定的腔输入-输出过程,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中的平移操作。由于腔输入-输出过程自身的特性,这个平移算符中会带有一个π相位,这与其他文献中讨论的标准的平移算符不同。我们对该离散时间量子行走的拓扑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完整的拓扑相图,并通过计算几率分布证明了体系中存在拓扑边界态,通过计算二阶位移量观测到了体系的拓扑相变过程。最后,通过考虑腔输入-输出系统在实际的实验中的损耗和无序,我们验证了系统的上述拓扑性质是具有鲁棒性的。2、一维相干态空间量子行走中的拓扑不变量的测量我们提出了在相干态空间测量一维离散时间量子行走的拓扑不变量的方案,该测量方案与初始硬币态的选择无关。基于当前的实验背景,可以在囚禁离子体系中实现上述方案。在该方案中,我们实现了自旋翻转的平移操作,这与其它文献中讨论的平移算符不同,这个自旋翻转会使得体系具有一个简单的手征对称性算符Γ=σz,这会使得测量过程进一步简化。我们对该量子行走的拓扑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拓扑相图,并提出了可以通过测量平均投影声子数来测量体系的拓扑不变量。最后,通过考虑囚禁离子体系中存在的无序和退相干现象,我们验证了上述拓扑性质是具有鲁棒性的。3、二维无硬币态离散时间量子行走中的二阶拓扑绝缘体我们提出了用二维无硬币态离散时间量子行走模拟二阶拓扑绝缘体的可行性方案,在该方案中,我们利用Benalcazar-Bernevig-Hughes(BBH)模型构造出了二维无硬币态离散时间量子行走。通过对该量子行走的拓扑特性进行系统地研究,我们证明了该量子行走体系可以模拟二阶拓扑绝缘体。我们还证明了实验上可以通过测量几率分布来实现对体系的非平庸拓扑特性(当体系处于非平庸的二阶拓扑相时,会存在四重简并、无能隙的零能角态)的观测。最后,我们讨论了在三维波导体系中实现上述行走的实验方案并研究了无序对二阶拓扑特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方面。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领域的进展之一是预测和实现了原子气体在极低温度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87Rb BEC是1995年第一个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原子,随后其他许多原子很快也实现了凝聚。后来,以BEC作为一个起点,发展出了和玻色爱因斯坦相关的其他几个方向/学科。这些学科在BEC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优化实验系统参数在实验室中
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在实验上实现以来,超冷原子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量子现象非常重要的平台。利用人造规范场在中性原子中实现自旋轨道耦合,以此来模拟固体材料中难以观测的现象,例如:拓扑绝缘体、量子霍尔效应等。利用光操控Feshbach共振,改变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此外对于里德堡原子具有寿命长、半径大、易被电离等特点,近年来里德堡原子结合电磁诱导透明(EIT)现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例如单光子源的
量子中继器是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实现长距离量子通讯行之有效的工具。光与原子量子记忆(自旋波存储)纠缠源是实现量子中继的基本元件。近20年来围绕冷原子系综的光量子存储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实用化的量子中继要求量子存储具有大的多模存储能力,长存储寿命以及高存储效率等3个重要的指标。本文基于Duan-Lukin-Cirac-Zoller(DLCZ)量子存储方案,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包括:(1
近年来,量子模拟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探索多体量子系统的基本特性,还能够使我们揭示很多新能源和新材料。随着实验技术的提高,对于实现量子模拟器,量子系统的相干操控已经足够成熟。量子相干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造可控系统都能够作为量子模拟器进行量子模拟。现今所应用的量子模拟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电路重构演化的量子模拟,通常称为数字型量子模拟;另一类是用一个可控的量子系统去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是一种在极高温或极高密条件下形成的液态凝聚态物质。量子色动力学(QCD)预测初期宇宙和中子星内部都存在QGP物质,物理学家们在高能重离子(核-核)碰撞实验中也发现了 QGP物质。QGP物质因具有强耦合低粘滞流体的性质,而被称为“完美流体”。在高重子化学势、低温区,QGP会相变为色超导相。在高能碰撞中产生的QGP物质体积极小(几千个fm3),且存在的时间很短(几十个fm/
在量子层面控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实现该过程的精密测量是量子光学实验研究及其相关应用的核心目标之一。中性原子作为一个基本量子单元,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自由空间中对中性原子的冷却与俘获及对单个原子,直至原子阵列的精确操控,为演示一些基本的量子操控和量子信息处理过程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舞台,从而使基于中性原子体系的光与物质接口,作为链接光子与原子之间量子信息存储和交换的节点,成为一
光镊是一种利用光场辐射压来俘获微小粒子的技术,比如原子分子、微米纳米尺度粒子、细胞等,是目前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被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其中,光悬浮纳米粒子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与通过悬臂连接的力学谐振子相比,光俘获的粒子只与周围环境接触,消除了由悬臂引入的加热效应和退相干限制。在高真空中,光悬浮纳米粒子系统的质量因子预期可以达到1012,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常用于一些超精
量子态的纠缠特性是量子力学区别于经典物理的重要、基本性质,也是下一代量子技术革命的重要资源。随着量子技术的进步,深入理解量子态,特别是多粒子量子纠缠态的纠缠特性,不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实际问题。对多体量子纠缠态的深入理解是量子物理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前,多体量子纠缠态的研究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1)多体量子纠缠态纠缠结构的有效分类。多体量子纠缠态的结构分类是
学位
随着激光冷却原子技术的发展,超冷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原子相比,分子拥有更加丰富的振动和转动自由度。极性分子具有永久电偶极矩以及长程各向异性相互作用使得其可通过外场进行分子内态操控。这些特性使得超冷极性分子成为实现精密测量、量子计算以及量子模拟的良好载体。稳定分子态的制备是实现这些应用的前提。最低振动基态超冷极性分子由于其势阱深度较深,不会弛豫到更低的能态,分子性质较为稳定,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