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6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刚性基础下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项目号:51178185)为依托,在总结分析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改进模型试验方法,研发制作试验设备、优化试验手段,调整试验步骤,建立了较完备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系统。从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规律研究角度,开展了天然土地基、改变桩长、桩径和桩距的10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同时,为了增加数据分析样本,在保持室内模型试验基本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采用FLAC.3D软件进行了4组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与模型试验数据一起进行比对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发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制作模型试验箱,集成加载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发明沉降观测系统,实现了外部载荷数据、桩土应力应变数据、地基沉降数据全时程同步采集,具备了精准控制分级加载、自动记录桩土应力应变数据,精确测量地基土不同深度的沉降数据的功能,有效提高试验效率和数据可靠性。2、力求模型试验更好反映实际工程的作用性状,在设计试验时,试验地基土选取天然土,试验桩使用预制小比例砼桩。为了体现群桩工作效应,增加长短桩数量,采用“五长四短”的九桩布桩方式。通过改变长桩长度、桩径、桩距参数,在模型试验箱内开展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记录整理了每组试验每级荷载下桩顶、长短桩复合加固区中部、长短桩交界面、单桩加固区中部、桩底和下卧层位置处的桩土应力数据和沉降数据。3、通过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承载力数据分析得出,在桩土物理特征相同,保持短桩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长桩长度增加、桩距减小,在桩土置换率固定的前提下,桩径减小,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桩土置换率对承载力影响胜于桩长对承载力的影响。4、长短桩复合地基桩身应力随上部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在长短桩复合加固区中部桩身应力增加幅度最大,应力值也最大,应力分布曲线呈中间大,桩顶较小,桩底最小的特征;桩间土应力随上部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桩顶大,桩底小的特征。作为桩土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中心长桩和短桩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不断增加,荷载后期,达到峰值后降低。不同参数条件下,桩土应力比在桩的不同部位处表现出了复合加固区中部最大,桩顶次之,桩底最小的特征。探讨了桩的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范围。5、通过对模型试验桩底下卧层土的应力数据分析发现,桩底下卧层土的应力衰减较快,距长桩底600mm以下土的应力几乎为0,中心长桩下土的应力衰减相比边桩下的衰减较慢,如果把应力边际线连起来,中间应力大,四周应力小,类似于“锅底”形状。6、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桩土应力变化规律,在复合地基特征承载力范围内,应力变化规律总体上与室内试验规律相似。7、保持桩、土模量不变,布桩方式不变,改变长桩长度、桩径、桩距条件下,分析了室内模型复合地基的内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长桩越长,沉降越小;固定置换率,桩径增加,沉降值增大;桩距越大,沉降越大。通过试验观测沉降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得出,桩土置换率是控制地基沉降的决定因素,改变长桩长度能够有效调整地基的沉降量。计算分析了造成直接复合模量法计算沉降值偏小的原因,主要是未考虑桩端刺入对复合地基Esp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砼刚性桩的模量调整系数,对砼刚性桩复合模量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
其他文献
本文从质的和量两方面全面梳理了"十五"以来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立项情况,同时对在8种有关远程教育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题成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
作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将作用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结合而建立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滑坡现象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作用和滑坡物体的质空关系性质两大因素.其
介绍呼吸肌无力与呼吸肌疲劳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匿性疲劳”的概念并综述呼吸肌衰竭对呼吸模式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着重指出潮气量下降是各种类型的呼吸肌功能障碍导
正放四角锥网架结构是杆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布置,通过螺栓球节点连接而成的网格状空间杆系结构。这类结构体系整体刚度好,技术经济指标优越,能最大限度增加建筑空间跨度,但也造
空心砌块砌体已逐渐代替粘土砖,为研究高强砌块砌体的力学性能,对22个高强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试件的受压性能、9个试件的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会议